16小石潭记年级八学科语文执笔审核课题16小石潭记课型新授章节1∕2备课时间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包括一些生字和一些常用词,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等词的一词多义。2.了解作者及文体。3.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背诵课文。重点难点1.背诵课文。2.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特别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文字。3.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思想情感,重点关注第四段,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设计(一)请同学们背诵《江雪》这首诗。(学生背)它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他的散文《小石潭记》同样体现了这种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设计(二)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二、作者及文体简介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文学家,众体兼长,作品丰富,以散文成就最大,有《柳河东集》。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创作中最富艺术独创性的一部分,有《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小石潭记》。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面,同时显示字幕,声屏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录音边看画面,初步感知课文。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多媒体显示)(1)隔篁(huánɡ)竹水尤清冽(liè)卷石底以出(quán)为坻(chí)佁然不动(yí)往来翕忽(xī)俶尔远逝(chù)犬牙差互(cī)悄怆幽邃(qiǎosuì)寂寥(liáo)龚古(ɡōnɡ)恕己(shù)(2)掌握下列多音字。差悄卷蔓2.学生大声读课文,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语调的把握。课文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读得伤感些,低沉些。3.学生复听一次录音,感受朗读者语调的变化。四、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同时画出疑难的词句。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词语。资料内容如下:(1)解释下列词语。篁竹:成林的竹子。为坻:成为水中的高地。佁然:静止不动、愣住的样子。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幽邃:幽深极了。(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乃记之而去(古,离开;今,前往)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判断“若”“似”“如”三个词的用法,它们都可以用来打比方,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方。试辨析下面哪些是,哪些不是。闻水声,如鸣珮环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天涯若比邻(5)难句翻译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步骤进行讨论学习,共同解答小组成员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五、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教师提示:根据文章内容,想象小石潭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致,把握各段写景的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学生分五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各组选一个代表面向全班交流。1.学生明确:第一段,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周围的景物。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沿途各种不同的景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