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甘肃省金塔县第四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 第2课时》导学案 北师大版VIP免费

甘肃省金塔县第四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 第2课时》导学案 北师大版_第1页
1/2
甘肃省金塔县第四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 第2课时》导学案 北师大版_第2页
2/2
课题桃花源记主备人审核人课型新授第2课时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3、学习记叙详略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具导学过程及内容解析点拨个案补充一、预习导航1、辩明字音垂髫()发髻()俨然()阡陌()()诣太守()两鬓()邑人()豁然()遂()骥()郡下()2、翻译下面的句子(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4)欣然规往:二、自主学习1、将“渔人”、“村人”两词准确的填入文中括号内。()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三、用采访的形式熟悉课文内容,深化理解。由学生设计采访提案,讨论想提出的问题。课堂模拟采访现场,受访者与采访者均可由学生扮演。采访一、对象:桃源人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5.有一个渔人无意中来到这里,能说说你们见到他当时的感受吗?6.他回去的时候你们对他有什么希望没有?7.如果你知道他出去后就直接去报告太守,让太守派人来,你们有什么想法?还会让他回去吗?采访二、对象:武陵渔人1、你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2、见到桃花源时,你有什么感受?3、桃源人给你什么印象?4、你有没有想过就留在桃花源不出来了?5、你对太守说这件事是出于什么想法呢?(甚至不是县令)6、怎么后来就再也没有人问起这件事了,你觉得是为什么呢?采访三、对象:陶渊明(设计目的: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1.写这样一篇文章,您是出于什么动机呢?据我所知,您所处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真有这么一个桃花源吗?2.为什么安排渔人去报官?3.为什么把桃花源设计成找不到了呢?照应开头;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渔人不守信用的惩罚……)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最球,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教学后记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甘肃省金塔县第四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 第2课时》导学案 北师大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