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课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和黑板课时安排1课时上课班级八(5)、(6)教材分析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我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是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并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学情分析对于五年计划这种经济名词的理解会出现困难,化解年代久远给学生带来的生疏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标要求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学习目标1.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取得的成就。2掌握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过程及其内容和意义。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处理方法: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利用两组图表和斯大林的材料提出问题,突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的内容是当时中国正确的选择。教学难点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处理方法:播放相关影音资料,使学生理解宪法中关于国家政权性质、政治制度的规定,突破难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活目标导入修改:以一段三大改造时期的视频导入,对于下午出于疲劳期和瞌睡期的学生更易于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更利于顺利退出本节课的疑难问题,层层递进。同学们,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28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终于能够扬眉吐气,以独立的姿态昂首于世界东方。然而,面对西方国家的强大,新中国在建国后也在积极寻求着经济的起步和发展。板书课题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二、学习新知,探究规律自学指导(6分钟):比一比:看谁能够快速找出问题答案1.第一个五年计划:背景、目的、基本任务、时间、成就:①工业:1953年底,1956年三个第一②交通运输业③工业基地、评价(作用)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时间、地点、会议、会议内容、宪法的性质㈠.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结构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比较内容中国1952年产量印度1950年产量美国1950年产量人均钢产量2.37公斤4公斤538.3公斤人均发电量2.76千瓦10.9千瓦2949千瓦如何解决中国工业极为落后的局面?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成就:教师小结、过渡:由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符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还得到了当时友好国家苏联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过渡:在经济建设捷报频传的同时,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绩。在1954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订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投影展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封面图样宪法对我国性质进行确定的条文讲述:宪法的制定,听取了最广大人民的意见.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三、当堂训练1.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得到改变,是在A.新中国成立后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C.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D.“大跃进”运动之后2.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在哪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A.工业B.农业C.交通运输业D.商业3.2003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长春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会议,正式把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列为国家发展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A.新中国建立时期B.解放前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4.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产生于A.1951年B.1952年C.1953年D.1954年5.下列内容中,不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的是()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D.争取财政经济的好转和尽快地恢复发展经济6.我国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A.孙中山领导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C.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2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7.下列对我国超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