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竹影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2.品析文中充满情趣的描写,把握课文主旨。(教学重点)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变化,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培养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教学难点)4.领略国画的内在美,提高艺术修养,初步形成审美观、价值观。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看过竹子吗?在晚上看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看过竹子吗?画过竹子吗?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没有的话,你可要留下遗憾了,不过还好,有人画过,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画得算是弥补一下,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丰子恺的《竹影》。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丰子恺(1898—1975),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2.字音字形幽暗(yōu)惬意(qiè)水门汀(tīng)口头禅(chán)参差(cēncī)蘸(zhàn)芥子园(jiè)倘然(tǎng)乘凉(chéng)徘徊(páihuái)弥漫(mí)梢头(shāo)3.词语解释【疏密】稀疏与稠密。【参差不齐】长短、高低不齐。【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疑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文中指①。【依样画葫芦】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方法简单,单纯模仿,不加改变。4.自由读,找出文中写了哪些事情。明确:看夕阳、谈烟气、描竹影、讲画竹、观墨竹。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内容结构全文以时间为序,共8节,可分为三部分。明确:第一部分(1):写晚饭后,“我”和弟弟到后院乘凉第二部分(2—7):写三个小伙伴(我、弟弟、华明)月下画竹影,并与爸爸一同探讨中国画。第三部分(8):画竹影,听爸爸讲述后的体会。2.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明确:我们在月光下看竹影,画竹影,听爸爸给我们讲解中国画的知识。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二)深层探究1.“西洋画像照像,中国画像符号”,如何理解这两句话?明确:所谓“符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所指),二是形式(能指),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2.爸爸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明确:关于艺术的起源,有一种学说认为艺术产生于游戏之中,当然这种“游戏”指的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的精神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游戏可以说和这种精神的游戏很相似。了解人类艺术的发生,对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儿童的艺术活动具有借鉴作用。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3.爸爸的参与使我们的认识有了怎样的变化?明确: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谈竹影),"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4.读完全文,你觉得中国画与西洋画有什么不同?明确:(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2)颜色: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艺术解剖学)(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三)品味语言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它喜欢的理由。示例1: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弥漫”一词用得好,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光的朦胧,富于变化,充满美感。示例2: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用比喻手法,把太阳落下去后,天空慢慢变暗的情景表现得十分形象。四、课堂小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要你去留心去参与、只要你去欣赏去感悟去想象,你的生活就是美的生活,你的人生就是艺术的人生。五、板书设计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