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短文二则【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重点)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难点)第一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链接】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人称“亚圣”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孟子》是“四书”之一,“四书”有《孟子》《论语》《大学》《中庸》。一、【预习导学】1.字词积累(将文中的生字词抄写下来并注音)示例:畎(quǎn)亩傅说(yuè)胶鬲(gé)拂(fú)乱曾(zēng)益拂(bì)士2.朗读、翻译课文。(在课文中对个别难解释、翻译或需要注意的词句做上笔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合作探究】1.翻译课文(分组在后板展示,要求能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1)解释下列各种文言现象:(教师抽查、点拨)①通假字:曾,同“增”,增加。衡,同“横”,梗塞,不顺。拂,同“弼”,辅佐。②词类活用:A.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劳其筋骨劳:使......劳累饿其体肤饿:使......饥饿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动心忍性忍:使......坚韧行拂乱其所为拂乱:使......受到阻扰。B.动词用作名词:入则无法家拂士入:指国内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国外C.名词用作动词:人恒过过:犯错③一词多义2)翻译下列句子(教师抽查、点拨)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三、【小结】四、【课后提高】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1、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文章开头列举6位名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作用: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困境出人才的道理,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3、孟子认为人才的造就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一个人经受磨练有何好处?(原句)——前提条件: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身处逆境,努力奋发。)经受磨练好处: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加强的意志和毅力;能发展个人的才行拂乱其所为。拂(fú)违反,阻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同“弼”,辅佐。征于色,发于声。发,表现。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被任用。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法家拂士士,贤士。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于是人也于,给。死于安乐于,在。能。)4、在短文第三段找出能分别论证“生于忧患”和“死于安乐”的句子。——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反面论证“死于安乐”。5、短文使用了那些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二、【小结】三、【课后提高】——拓展延伸,积累运用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