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舟》序号日期执笔八年语文组审核四、资料补充:本文是一则新闻解说词,作者按时间顺序来报道,采用长镜头拍摄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幕幕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的感人场面。课题《生命之舟》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体会电视解说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2、学习解放军、武警官兵舍己救人的精神,理解群众对他们的感激和热爱之情。教师教法课上交流助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一、释题:文题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舟”,而文题的题眼是“生命”。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其他项目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教师教法课前预习导学学生学法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二、文体常识: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它的特征是:(1)声画合一;(2)采用时间顺序来展开报道;(3)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4)语言高度概括,言简意赅。三、默读课文,合作探究:1、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导语部分交代了什么内容?明确:时间:1998年8月1日晚8:20。地点:湖北嘉鱼簰洲湾。人物: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赶往营救记者随同。事件: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奉命赶往现场营救。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概括新闻主要事实。2、阅读主体部分,主体部分记录了哪些感人的场面?1、8月1日晚8点20分:突然发现溃口、进行紧急营救:点明了发生溃口的地点和执行任务的部队,并总起整篇新闻。还说明了记者随同战土们上了冲锋舟一同前往,从而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使读者增加信任感、真实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2、2号凌晨1点多钟:来到溃口地点,开始营救工作:“凌晨1点多钟”,说明营救工作时间很长,战士们坚持到很晚的时候。“绕过”、“穿梭”、“搜寻”等词语的使用,形象地描绘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一、引语:1998年,我国遭遇百年不遇的罕见的洪涝灾害,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江泽民总书记、朱镕基总理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纷纷到抗洪第一线视察,指挥抗洪斗争。亿万解放军和武警战士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洪救灾的最前线,用他们的生命保卫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财产。他们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二、走近作者:梁家新,湖北电视台副台长。本文获1998年第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者还有蔡文祥等。三、学习生字:靠拢()簰洲湾()溃口()障碍()穿梭()迂回()肆虐()炮弹()及格率()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八年级语文(上册)班组号学生姓名:了消防总队的战士们进行营救工作的难度,当然也从侧面写出了水势之猛。3、凌晨3点多钟:发现第一个营救目标——苟峰:表明营救工作已经取得初步的进展,但是,这时时间已经是“凌晨3点多钟”,再一次写出了营救工作的困难,然而战士们却没有放弃,仍在继续。4、凌晨5点多钟:发现并营救小江珊:这是本文的主要部分,作者进行了重点描写。首先对冲锋舟的营救工作做了简单的交待——救起十二位战士、群众。然后紧接着描写了小江珊的状况:双手紧紧抱着树干,凶猛的洪水已经淹到她的腰部,情况万分危急。此时紧急插入了同期声,有关营救人员叮嘱、安慰孩子的声音“千万别动,千万别动”,也从另一个角度交待了洪水的凶猛与营救工作的艰难。3、文章最后一段结语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当地群众称这些舟是“生命之舟”?明确:总结救助行动,点题。问着人生的选择。3、下列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B)A.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把“书”改为“读书”)B.金钱是重要的,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不能以金钱来衡量。(去掉“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