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15教师导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学习重、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预习提纲】1.收集整理诗歌相关知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相邻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2.了解每首诗的作者。《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白居易(772~846),字,晚年自号。代大诗人。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3.整理本课中的生字生词。(cāng)海(jié)石(sǒngzhì)(cháo)平归(yàn)水何(dàn)(xiāo)(sè)4.背诵这五首诗。5.试着寻找每首诗中的名句并作一点赏析。【合作展示】1.学习《观沧海》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学习《次北固山下》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③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3.学习《钱塘湖春行》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