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知识目标:(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二、知识结构:1、苏联的改革和挫折(1)苏共二十大1956年;赫鲁晓夫;揭露批判斯大林(2)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主;失败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勃列日涅夫改革:以重工业为主;成效:一跃而为超级大国失败原因:对原有体制仅进行修补2、苏联解体(1)经过:“改革”: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无法打开局面动荡:多党制,经济滑坡,民族分离,党内斗争剧变:《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八一九事件”“明斯克协定”和“独联体”,《阿拉木图宣言》和苏联解体(2)原因历史原因:体制弊端和政策错误,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直接原因:戈氏的错误路线和政策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造成严重后果三、教学过程:(本课内容涉及的历史人物多有争议,苏联的解体过程及缘由至今仍有诸多历史之谜,众说纷纭。教材的叙述简约概括。教师在上本课前,多搜集各种资料,上课时可适当地给学生补充。在课前布置学生查询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互相交流,这样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并能有自己的分析。)导入1.复习旧知: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怎么建立的?2.音像资料:有关苏联的解体的片断。(为什么会解体?给我们留下哪些思考?)一、赫鲁晓夫改革人物介绍:赫鲁晓夫小组活动: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经济、政治方面)线索梳理: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什么做法?畅所欲言:你如何看待赫鲁晓夫的改革?(强调赫鲁晓夫将苏联出现的问题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成效不大。)二、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说一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什么作为改革的重点?结果怎样?为什么?(教师强调首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结果效果不佳,8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这是由于改革没有对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予以重点调整,改革仓促,阻力较大。)课堂讨论: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影响。(80年代后期,改革转向于政治体制方面。在党的建设方面放弃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党。在政治体制上推行多元化,实现多党制和西方式三权分力。)苏联的解体思维拓展: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提出把苏联的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意味着什么?(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裂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开始。在关键时刻,苏联一些高级官员发动了“八一九事变”)“加油站”:播放反映“八一九”事变的历史记录片议一议: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教师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内部原因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外部原因是西方国家对苏联实行的“和平演变”。)说一说:苏联解体的标志是什么?小组活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谈谈你的想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出现不同的结果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①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③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④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