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备课资料《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选择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现代文明生活的源头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三部分内容,通俗易懂地阐释了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揭示出文明生活对当前生活的影响,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工业化和城市化】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教材分析了工业革命后人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工业化与城市化密不可分,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即“城市病”。这就要求学生理性、科学地看待工业革命的成果,对工业化和城市化要有全面的认识,懂得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教学建议案例1:工业化和三大产业1.社会调查:家庭成员的职业及工作情况。对家庭成员职业的调查简便易行,注意调查对象应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从曾祖父辈到父辈。大致统计一下学生的调查结果,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百姓在工业化前后职业的变化,从而说明工业革命带来的产业变化。对家庭成员工作情况的了解可以进一步说明其他一些问题:如工厂规模越来越大,工人越来越多;工业发展也促进农业的巨大变革,农业生产机械化等。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国家不同,工业化程度不同。“城市,因为人口、资本、享乐和需求的大聚集,必然对住房、水、电、热、交通、文化、教育、通讯和享乐设施产生大需求。大批的第三产业因此应运而生。”(全国政协常委任玉岭)2.工业生产部门中哪些工厂分别满足了我们穿衣、饮食、住房、交通运输和生活日用品等方面的需求?从问题解答中得出工厂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工业比重不断上升,工人越来越多,从而得出工业化的概念,这样,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的事例。衣:纺织厂、服装厂、化纤厂等。食:食品厂、罐头厂、饮料厂、面粉厂等。住:建材厂、水泥厂、自来水厂、发电厂等。行:机车制造厂、汽车制造厂、造船厂、汽修厂等。生活日用品:文具厂、家具厂、钟表厂、日用化工厂等等。案例2:城市化社会调查:人口流动情况(在表格中填上爸爸、舅舅等家庭成员)。调查结果表明随工业发展,家庭成员因不同需要,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的越来越多,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这就是城市化。“大工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必须住在近处,甚至在不大的工厂近旁,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他们都有一定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还要有其他的人,如裁缝、鞋匠、面包师、泥瓦匠、木匠都搬到这里来了。……于是村镇就变成了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了大城市。(恩格斯)案例3:城市病1.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城市是怎样的?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学会全面看待城市化问题。人口流动类型人口流动方向乡村-城市城市-乡村城市-城市乡村-乡村经商求学打工其他印度首都新德里,大约每年有30万涌进城市,20世纪80年代初,其总人口仅600万,90年代接近1000万,21世纪进一步增至1400万,而成为世界上最拥挤的城市之一。目前城市有650个贫民窟,全市现有480人生活在不卫生的环境里。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其首都伦敦一度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城市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大气污染严重,号称“雾都”。伦敦太晤士河水生生物绝迹,发黑发臭,被称为“死河”。经过处理后,据称现在是欧洲最干净的城市河流。伦敦下水道由砖砌成,大部分追溯到1840年代,2004年8月3日,由于下水道难以承受突降的暴雨,60万吨未经处理的污水流入了泰晤士河,导致泰晤士河中几万条鱼的死亡。2.让学生分组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或就某一问题分组进行探究):如何解决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问题?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如何改善城市环境(水、大气、噪音、固体废弃物等)?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展开探究,选择更贴近本地实际的问题进行讨论,有利于拉近学生与现实的距离,提高其参与积极性。霍华德: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于1898年出版《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提出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1902年修订再版,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田园城市包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