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小石潭记》21.《小石潭记》【学习任务】积累“冽、可、澈、清、隶、以”等文言实词、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了解作者柳宗元及作品常识。3、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初步背诵课文。4、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知识储备】1、关于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之一。他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2、写作背景由于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375年)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永州当时是一个荒僻未完全开化的地区。但永州山脉起伏,丘壑幽深,河川纵横,风景雄奇美丽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无法施行自己的抱负,他的精神极为痛苦、悲愤、忧郁。作为贬官,柳宗元在永州有职无权,无所事事,于是有时间出游。为排解内心的愤懑痛苦之情,柳宗元常常不避幽远,游山访水,寄情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在永州期间,柳宗元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原题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描述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的风景。3.关于“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像《小石潭记》。4.寓情于景即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可以避免直白的感情渲泻,显得委婉、含蓄、深邃。【自主学习】1、自由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篁()竹清冽()坻()屿()嵁()翠蔓()参差()俶()尔翕()忽差()互悄怆()幽邃()2、熟练而准确的朗读课文,注意准确把握下列句子的停顿。(用“|”画出停顿)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其岸势犬牙差互潭中鱼可百许头3、请结合注释疏通全文文意,并翻译下列句子。A、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4、作者采用移步换景顺序来写小石潭。请理清本文写作思路,并概括出每个部分描绘的内容: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气氛(气氛、感受)5、请用一个词形容小石潭给你的总体感受(温馨提示:最好不单用“美”这个词!)6、你的疑问:【合作探究】1、细读课文,说说作者笔下的小石潭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2、你最喜欢作者描绘的哪一处景致?它的什么特点让你觉得特别美?请选择一处进行赏析并与小组同学分享。3、请在文章中找出透露作者情感变化的词,并结合课文及写作背景简要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4、柳宗元虽“记之而去”,但那一汪小潭而今已成永州的著名旅游景观,一天,作为导游的你带队到此游览,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呢?请结合课文的描写,展开想象,写一段导游词。【巩固强化】[一]基础积累1、柳宗元,字,代人,与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他的代表作有、《捕蛇者说》、《三戒》等。本文题目记是一种,可也可,是属于散文的范畴。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佁然不动()俶尔远逝()悄怆幽邃()犬牙差互()3、请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潭中鱼可百许头(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蛇:)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凄:)(寒:)4、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B、为坻,为屿……全石以为底C、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D、参差披拂犬牙差互5、翻译下列句子。(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二]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