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清楚明白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学生通过看影片和老师的分析认识和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情感教育:1.红军长征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这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和英勇。2.通过长征的胜利并结合时事政治,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前进,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能力培养:⒈从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对比中,培养学生的比较异同的能力。⒉让学生结合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的过程,讲述长征故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和遵义会议的意义。【教学难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教学准备】1.初二年级学生,在这个学期语文的第一单元学习红军长征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对长征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2.结合语文和地理知识,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进一步学习红军长征。3.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上网查询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开阔他们的眼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猜新中国十大元帅分别是谁?创设历史情境,引人入胜)……幻灯片1同学们,这十大元帅是我们共和国的功臣,他们跟随着共产党出生入死,跨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壮烈,最惊心动魄,最富有神奇色彩的一页,被称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那么当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胜利有何历史意义?请同学翻到第69页。二.新课内容设计㈠长征的开始(过渡:1930年,全国共建立大小根据地15个,红军发展到近10万人.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这使国民党惊恐不安。于是蒋介石调集军队,向红色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前四次为什么能粉碎敌人的“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结果怎么样?)……表格分析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和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及背后的原因,让学生讨论,然后回答问题。教师作如下总结:时间军队人数领导人战略战术结果敌我第1-4次1930年至1933年10万20万30万50万4万3万3万7万毛泽东(前三次)周恩来、朱德(第四次)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各个突破胜利第5次1933年至1934年100万8万博古李德分散兵力进攻冒险保守防御失败教师补充:蒋介石四次围剿失败不会善罢甘休,1933年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在根据地周围筑起3000个碉堡,从东西南北合围根据地。大敌压境,博古等人指挥红军与处于优势的敌人硬打硬拼……增强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过渡:红军苦战一年,根据地日益缩小,为保存革命的基干力量,被迫突围,进行漫漫长征路)⒉红军长征开始于哪一年?(1934年10月)出发地是哪里?(江西瑞金、福建长汀)……红军开始长征,敌人会不会让红军顺利的走了?敌人是怎么样阻拦?面对敌人的围追,红军冲破了四道防线,有最著名的湘江战役(请学生讲述,出示幻灯片湘江战士纪念碑园,从乡土历史让他们感悟长征)讲述补充: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最激烈最悲壮的一场战役,就在兴安,全州,灌阳一带。(过渡:就在红军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危机关头,红军在毛泽东的提议下,放弃湘西,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之后,强渡乌江,攻占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在那召开一个关系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性会议。)㈡遵义会议(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⒈会议召开的时间?(1935年1月)⒉作了哪些决定?(批评了,肯定了,改组了,增选了)⒊有何重要意义?……(让学生朗读)补充:“挽救”一词用的非常准确。我们回想,红军长征开始时,由于“左倾”错误,伤亡惨重,由8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组织上的调整.1919_1935_1949,突显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㈢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过渡: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发生了什么变化?红军首先到达哪里?请同学们看视频后总结)学生回答问题:⒈在毛泽东的正确军事思想的指导下,红军灵活机动,忽东忽西,红军第一次渡过赤水河,很快又打回来,之后又杀回去,最后又冲回来,反反复复,四渡赤水,搞得敌人晕头转向,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充分展现出来。⒉四渡赤水之后,红军渡过金沙江,这是红军巧渡金沙江的画面.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掌握了革命的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