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第三十三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2.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3.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学习方法】默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知识链接】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造成这场劫难的指挥者之一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园内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晨曦()惊骇()瞥见()琉璃()箱箧()珐琅()()劫掠()缭乱()2.解释词语荡然无存:奇迹:独一无二:典范:不可名状:富丽堂皇:丰功伟绩:眼花缭乱:3.内容概括: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说说你听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提问:这封信是雨果写给谁的?巴特勒上尉为什么要雨果写信?(可用原句回答)他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吗?雨果对这件事如何评价?2.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或关键词,并划上记号。3.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或关键词,并划上记号。4、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二.研究探讨(言之成理即可):(1)作者将赞美圆明园与嘲讽侵略者进行比较,有什么作用?(2)介绍反语反语:是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也叫“倒反”、“讲反话”,从而增强讽刺性和幽默感。小结: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讽刺强盗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等等这些词都是褒义贬用,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3)课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不明白或觉得重要有必要探讨,提出来共同探讨。例如: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者:┅的人/于:被)意思就是:政府犯下的过失不等于人民的错误。【形成提升】三、把握并归纳主题:1.朗读课文中重要段落,注意读出赞美和谴责的口气。2.概括文章的主题。3.评价雨果:四、课内拓展:课本前插图有两幅圆明园被毁前后的照片;历史书八年级上册中也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和相关图片,你看后有什么感想?一个中学生应该怎样将爱国联系自身实际?【小结评价】1、我的收获:2、我的不足:3、自评:4、组评:【布置作业】A层:一、基础部分1.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B.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手忙脚乱的洞府。C.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D.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2.雨果,________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希腊有________,埃及有________,罗马有________,巴黎有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书信的开头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最好有敬祝语。3.请摘录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细细体味所含的思想感情。对后文写对圆明园的破坏起什么作用?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5~9题。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有一天,两个强盗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