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三步学练雨果第一步课前预习◎学法导引历史再上溯到1861年,那是一个让所有主持正义的人们愤怒的年代:有两个强盗大摇大摆闯进了圆明园,公然进行大肆劫掠,并放火焚烧了这一世界瑰宝,他们甚至无耻地将劫掠的赃物在他们欧洲本国展出。著名作家雨果对他们的罪行愤怒地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讽刺,阅读《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你会再次领略东方瑰宝圆明园的壮观,更加痛恨劫掠者,从而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中要认真揣摩语言,体会讽刺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掌握书信的特点,尝试学写书信。◎背景知识1、作家作品: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剧本《克伦威尔》,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2、背景知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1850~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5月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6月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天津条约》。19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8月,攻陷大沽,进占天津,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后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其中除具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3、写作背景:雨果致法帝拿破仑远征军团长巴特勒上尉的这封信是在1861年11月25日写的,当时巴特勒率领法国远征军凯旋归国,红极一时,希望大文豪作诗文美言赞颂,雨果却毫不客气复函,怒斥无知匹夫,毁坏中国花费百年的功夫,巧夺天工建造而成的世间罕见的伟大建筑。当然,雨果没有见过圆明园,但从伏尔泰的作品中得悉当时在欧洲称之为“夏宫”的圆明园之于东方,等于金字塔之于埃及,竞技场之于罗马,巴特农之于希腊,圣母院之于巴黎。雨果指圆明园与巴特农均为世间玄邈丰美灵思巧构之大成,且圆明园犹更胜一筹,因为它是中国玄学艺术的典范,是如嫦娥月宫之类的至高无上化境的体现,是欧洲文明天际外寰宇旷世伟构。◎识记字音绸缎(chóuduàn)琉璃(liúlí)晨曦(xī)珐琅(fàláng)箱箧(qiè)布特勒(lè)瞥见(piē)缀(zhuì)满宝石朱鹭(lù)惊骇(hài)掠(lüè)夺洗劫(jié)赃(zāng)物制裁(cái)给(jǐ)予恍(huǎng)若眼花缭(liáo)乱◎词语积累【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晨曦】晨光。【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宏大。【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也说丰功伟业。【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都没有了。【瞥见】一眼看见。【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抗议】对某人、某团体、某国家的言论、行为、措施等表示强烈的反对。【掠夺】抢劫,抢夺。【恍若】仿佛;如恍若隔世。【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绸缎(chóu)琉璃(liú)晨曦(xī)眼花缭(liáo)乱B、珐琅(fà)箱箧(qiè)瞥见(piē)丰功伟绩(jì)C、朱鹭(lù)惊骇(hài)掠夺(lüè)荡然无存(dàng)D、洗劫(jié)制裁(cái)给予(gěi)富丽堂皇(huáng)2、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①惊骇()应该()咳()嗽②琉()璃梳()子疏()松③绸duàn()duàn()炼duàn()落④制cái()zāi()树zài()客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名”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名字;名称)的杰作,在不可名(说出)状的晨光中依稀可见。B、你不该以出差为名(名义),到处游山玩水。C、表面夸夸其谈而无真才实学的人,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