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4.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课时计划】2课时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通假字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封建社会里,皇权威严,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被赐剑自刎,比干被剖腹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等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更难得的是邹忌能使齐威王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丽(yì)朝服(zhāo)衣冠(ɡuān)窥镜(kuī)期年(jī)朝于齐(cháo)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虚词纳谏:接受规劝改正错误。纳,接受。谏,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丽:光艳美丽。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谁。孰与:……与……相比,谁更……,表示对比。及:赶得上,比得上。旦日:第二天。弗如:不如。诚:确实。莫:没有人,没有谁。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市朝:公共场合。闻:使……听到。间:间或、偶然。期年:满一年。(2)一词多义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如)门庭若市(好像)孰孰视之(仔细)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朝朝服衣冠(早晨)能谤讥于市朝(公开场合)皆朝于齐(朝见)于皆朝于齐(到)皆以美于徐公(比)能谤讥于市朝(在)(3)古今异义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处所。)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君主身边的近臣。今义:表方位。)邹忌修八尺有余(古义:长,高。今义:修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古义:偏爱。今义:自私。)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今义:讽刺。)窥镜而自视(古义:照。今义:偷偷地看。)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4)词类活用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丽。)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3.作者名片《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作者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4.背景资料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个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历史上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自己的主张。他们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