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泰一中九年级历史《中外近现代改革:材料题的比较能力训练》教案教学思路:1.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解题,分两组解答第一与第二题。2.当场指导学生,注意收集学生答题情况,做好分析。3.解题中复习知识,形成整体历史认知。4.作业题当场验证训练效果,并做知识回顾。教学过程:一、俄国日本清末(PPT图片)材料一话说19世纪中叶,沙皇俄国仍然是一个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缓慢发展,手工工场开始向近代工厂转变,不过,由于在工业中的劳动力有近40%是农奴,他们没有充分的人身自由,所以劳动积极性不高,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材料二中日两国文化同源,地缘相邻,往还历史悠久。在被动遭遇世界时,面对的都是有了巨大科技力量,完成了工业革命的文明强盗。两国国人几乎都是带着茫然与困惑来面对坚船利炮与不平等条约。然而,痛定思痛后,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却从闭关锁国的落后境遇中觉醒过来-----经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明治维新”政治革命,终于走向强盛。而中国,无论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都走进死胡同。-----雪上加霜的是,新近加盟到列强阵容中的日本,骤然挥来屠刀,回手给原本同样命运的中国以致命一击。1、依据材料一,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原因。并据所学知识,指出俄国1861年改革的历史作用。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日两国在同一时期改革前所面临的相同命运。并结合所学指出,指出日本明治维新的“划时代意义”。3、结合史实说明“新近加盟到列强阵容中的日本-----,回手给原本同样命运的中国以致命一击”的表现。4、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点5、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区别二、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改革开放(PPT图片)材料一戈尔巴乔夫在1985----1990年期间实施的经济改革,缺乏深思熟虑----带来了通货膨胀、消费品市场的崩溃和国家金融系统的瘫痪,加剧了国内矛盾,加速了当时苏联国家的离心进程,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材料二俄罗斯的一些著名研究人员认为,苏联一直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发展道路,但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高度集中性存在着一定弊端,其中最明显的便是阻碍了科技进步,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粗放经营,致使经济结构比例失衡,产业级次严重落后,并因长期的效率下降而爆发衰退性的经济危机,最终导致苏联国家全面解体。材料三改革,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选择社会主义,选择了正确的改革道路。中国的改革不仅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经验,还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本国国情的方针,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1、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概括指出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包括哪两个方面。复习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课题2、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复习中国对外开放格局3、对比苏联和中国改革,说一说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和探索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三.认识新经济政策中多种所有制并存对中国改革的借签作用认识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特色。作业:依据所给材料设计两个问题材料一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新经济政策要求重新发展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以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用这些来使我们国爱的轮子再次运转。----------------1921年列宁与美国百万富翁哈默的对话材料二罗斯福“新政”由国家直接对经济实行全面干预,从1935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国,恢复了国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二战后,这种干预经济的方式在西方国家普遍得到加强。教学后记:本课是复习课,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应用所学知识回答的能力为主。形式上要求学生能独立作答,教师对解题方法与策略作总结,并穿插知识回顾。学生答题习惯长篇抄写,回答针对性不足或答不全。时间上运用还不够科学,阅读速度应加快,应带着问题阅读材料,用专业历史语言作答。如:1.俄国1861年改革是因为落后的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改革之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其余无关内容不必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