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称辛亥革命科目初中历史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提供者课时1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辛亥革命》这一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在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因此,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将教学过程中的主线定为以孙中山的人物形象贯穿全课。以此为主线,辅以创设历史情境以及师生讨论互动,从而突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与能力。(1)了解孙中山创办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领导机构、革命纲领、成立意义,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2)培养学生观察图画的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3)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2)通过探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武昌起义的枪声,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感受孙中山为了革命而鞠躬尽瘁的精神。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学生年龄段的思维发展情况而做出的:·学生是八年级学生,思维较活跃·学生为八年级的孩子,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有过较多的探究学习的经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还在发展中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历史情境设置。根据初二学生抽象思维还在养成中这一情况,讲历史事实情景化,让学生走进或融入这一个历史情境,从而感受并进行分析。例如,通过展示同盟会的成立大会油画,让学生想象清朝皇帝登基的景象进行对比,学生立刻感受到同盟会成立大会上迎面扑来的民主与革命的气息。(2)分析法。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以图片和问题材料为依托,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3)对比法。将中华民国与清朝景象对比,让学生感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此外,还运用到多媒体教学法、讲述法等。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初中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专门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情景导入播放“中国近代史侵略与反抗·救亡图存图片展”,在观看中回顾并感受中国近代史中国人民历经的历史同学们,刚才通过图片展,我们重温了中国近代史中国历经的侵略与反抗,中国人民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艰难的探索。这些探索,哪个探索开启了中国近代化道路?洋务运动学什么?技术!接下来的探索是什么?戊戌变法学什么?制度!成功了吗?这些探索都有同一个目的:维护清朝统治。这些探索都告诉了当时的人们:到底是谁在阻碍中国的进步!中国的每一个进步都困难重重,中国人没有放弃探索的步伐!20世纪到来的时候,中国大地上迎来了第一次翻天覆地的风暴——辛亥革命。(板书)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没有!失败了。认知历史孙中山一开始就是一个革命者吗?孙中山从小有着远大的志向,后来他到国外留学,成为了一名医生。后来他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1894年,这是同学们都很熟悉的一年。这一年,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同样在1894年,孙中山曾写信给李鸿章,说我们要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结果呢?石沉大海。这令孙中山受到了打击,觉醒了,意识到了什么?这一年,孙中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了。他创建了兴中会,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划出关于兴中会的信息。从名字中你是否看到了这个革命团体的成立是为了什么?这个革命团体的目标是什么?你怎么看出来的?这就注定了这场革命将与以往的探索不同,为什么?你知道吗?从1894年以后短短数年,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多反清革命团体。看图,你获得哪些信息?反清革命小团体,就像星星之火分布在中国大地上。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但却各自为政,革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