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序号日期执笔八年语文组审核作者曾被贬为永州司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课题《小石潭记》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教师教法课上交流助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一、学习生字:篁竹()清liè()为坻()翕忽()佁然()下chè()俶尔()幽suì()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指名读课文,指导朗读。纠正字音,注意朗读的重音和节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其他项目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教师教法课前预习导学学生学法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奏。四、默读课文,疏通文意。五、古汉语知识整理:1、通假字:日光下澈(穿过,透。现在写作“彻”。)2、古今异义: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表示估计数目,大约;今义:可以,表肯定)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居住)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3、词类活用:从小丘西行(名词作状语,向西。)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一、引语: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二、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三、背景资料: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八年级语文(上册)班组号学生姓名: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心乐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指“对……感到快乐”。)似与游者相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嬉戏,逗乐。)4、一词多义:【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可以,能够)【清】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为】全石以为底(作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差】参差披拂(长短不一);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词,由);隶而从者(动词,跟随,跟从)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顺着小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溪身或明或暗忽隐忽现。4、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周围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我(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这里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的停留,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三、有人说,小石潭是一幅画,这幅画既有粗线勾勒,又有工笔细描。粗线勾勒时,寥寥数笔,就点出了小石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和“四面竹树环合”的主要特点。工笔细描时,近岸之石的奇形怪状,水中游鱼的怡然自得,溪流岸势的犬牙差互,整体环境的凄神寒骨,刻画得淋漓尽致,形神兼备。1、市旅游公司准备开发小石潭这一景点,请你班上每一个同学仿照示例为小石潭的景物设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