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1954年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及其意义,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宪法,联系社会主义制度,认识第一部宪法的性质。通过新中国前后外交状况变化的对比,认识新中国在外交方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总理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和对历史的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宪法的学习,认识政治和经济是密切相关的,以法治国、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完善。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学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是以热爱和平而又不畏强暴的崭新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及其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万隆会议的史实。难点如何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这些枯燥、理性的知识尽心学习和掌握。教与学双边流程【导入】:新中国在建国之初面临着美苏冷战的严峻局面,一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拒不承认新中国的合法性。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是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在这种形势下,新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外交策略以打开外交局面,为国际社会承认呢?【新授】: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与第一步宪法的制定:在此,只需要学生简单了解即可。2:第一部宪法的内容和性质:在这部分中,应到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这部宪法的主要内容:确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确定人民行使权力的国家机关。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3: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宪法为我国的发展与建设奠定了最为根本的法律基础。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该原则提出的背景: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小字部分内容,了解该原则提出的国际背景。2:该原则的提出和主要内容:在本部分中,着重了解和理解该原则的主要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该原则的意义:阅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并补充有关内容,完整的阐述其意义。在讲解时,着重要讲清该原则所体现的本质特征,以帮助学生理解该原则的国际意二次备课义。三:万隆会议:1:会议召开的背景:在讲解这次国际会议时,首先要补充相关的资料,以讲解该国际会议的主要背景,着重要讲清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参加的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国际会议,同时,也是当时世界上不发达国家和新独立国家之间的第一次重大的国际会议。2:中国的参加: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即可。3:求同存异原则的提出: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着重讲清在会议中出现的严重分歧和原因,同时要讲清中国代表团提出该原则的原因和其基本内容,使得学生能理解新中国对于会议的成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4:万隆会议的历史意义:教师进行总结。【课堂小结】教与学双边流程二次备课板书设计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与第一步宪法的制定:2:第一部宪法的内容和性质:3: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意义: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该原则提出的背景:2:该原则的提出和主要内容:3:该原则的意义:三:万隆会议:1:会议召开的背景:2:中国的参加:3:求同存异原则的提出:4:万隆会议的历史意义:作业设计《伴你学》第3课中的相关习题。教学反思本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在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方面都不太容易,在讲授的过程中,主要着重于讲清基本知识,同时,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学习通过现象看本质,以理解相关的内容,总体而言,对于宪法的相关内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