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熟读、顺译,深析进而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学法指导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正确翻译句子。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来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自主学习【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往往通过写人、叙事、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可以采用记叙、抒情、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3.相关资料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留下了“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传世美谈。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他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甚至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第一课时1.补全空缺,了解作者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字,号,世称,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著名田园诗人、、辞赋家、、田园诗派第一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豁然()俨然()怡然()阡陌()邑人()间隔()垂髫()语云()平旷()缘()诣()遣()要()刘子骥()落英缤纷()郡下()3.掌握下列的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今义:交通古义:今义: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今义:无论古义:今义:不足古义:今义:开朗古义:今义:4.积累文中的多义词。舍: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寻向所志()寻病终()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乃悟前狼假寐()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其:复前行,欲穷其林()既出,得其船()并:并怡然自乐()并驱如故()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具言所闻()之:忘路之远近()甚异之()闻之,欣然规往()5.指出下列的通假字,并解释。(1)便要还家通,解释:(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通,解释:6.解释下列词的意思(1)鲜美:(2)异:(3)豁然开朗:(4)并:(5)平旷:(6)属:(7)悉:(8)怡然:(9)相闻(10)阡陌(11)俨然(12)交通(13)仿佛7.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1)渔人甚异之(2)欲穷其林8.把下列省略的词补出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8)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10.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理清文章结构。本文以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花源(景色优美)——(民风淳朴)——离开桃花源()——(不复得路)。合作探究第二课时问题一: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