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教学理念分辨历史问题的表面的现象与内在的本质,并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内在特征;创设思维与讨论的空间,以提高剖析问题、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内容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主张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分析,认识到变法主张的进步性,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剖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维新变法运动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情况下兴起的。通过本课学习,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自己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教材分析本课简要介绍了戊戌变法运动从开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重点叙述了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1.学习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此前康、梁虽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2.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和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分析讲解法、讨论学习法;提示一些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课前收集谭嗣同等人的资料,准备课堂运用描述法描述其历史表现。◆课前指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教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结合相关书籍、网站,多角度查找资料,创设信息化的学习空间。◆课时准备:1课时板书设计一、“公车上书”◆问题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二、百日维新”◆主要内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变法失败: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和荣禄等发动“戊戌政变”。教学过程●激情导课: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帝国主义列强更加认为,中国是一块可以任其宰割吞食的肥肉。当时一位爱国志士谢缵泰绘制的《时局图》,形象地说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险恶形势,即使今天看来也是触目惊心的,它告诉我们:勿忘国耻!当时的爱国志士康有为在向光绪帝的上书中就痛陈:中国面临“瓜分豆剖”、“揭竿斩木”的危机。面对空前加深的民族危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这一运动的高潮就是“戊戌变法”。●新课学习:※背景资料—-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背景: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他们著书讲学,宣传变法。一、“公车上书”◆问题思考:(教师利用教材中“康有为像”、“梁启超像”“公车上书”的插图和康有为寻求出路的资料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学生讨论: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各种资料,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原因,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引导学生从帝国主义侵略方面,从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从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从民族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原因的历史叙述,对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