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时传祥》第一课时序号46日期执笔八年语文组审核四、理解并抄写生词。课题《寻找时传祥》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学会“对比”的思考方式。2、结合文章内容,深入理解文章,挖掘其深邃的思想和重大的主题。教师教法课上交流助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一、释题:“时传祥”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劳动模范、掏粪工人。他曾以正直、敬业、实在的精神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题目“寻找时传祥”是呼唤时传祥那种“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的精神。二、资料补充:时传祥,1915年生。山东人,1933年到北平当掏粪工人。建国后历任北京市崇文区清洁二分队掏粪工,班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他的“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崇高精神,受到全社会的尊重。1959年在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还与国家主席刘少奇合影留念。“文革”其间,遭受迫害,遣回原籍。1973年周恩来总理得知他患病后,派人接回北京治疗,两年后不幸病逝。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概括段意。第一部分:交代了整篇通讯的历史背景材料,为后文详细介绍人物命运营造了环境。第二部分:用具体事例写时传祥的敬业、实在。第三部分:侧重写时传祥的正直、本分,并通过时传祥家人及“挺有身份的人士”的话,说明时代呼唤时传祥精神。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其他项目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教师教法课前预习导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一、引语:在共和国的英模录上,铭刻着一个普遍工人的名字,他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为首都干净美丽做出了贡献,这个人就是——时传祥。今天,就让我们真正了解时传祥这位不平凡的人物。二、走近作者:孙德宏,辽宁盖县人,1962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现任《工人日报》编委、一版主编。著作有《困境中的思索》、《中观新闻论》、《中国房地产狂潮》(合著)、《开发商决策论》(合著)等。三、学习生字:偌大()诚挚()揣()着黯()然老茧()挨()淳()朴出差()耿()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稿班组号学生姓名:2、时传祥是谁?为什么要寻找他?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述时传祥的突出事迹。时传祥是一名掏粪工人,上个世纪50年代的全国劳模;发掘劳模时传祥身上仍闪烁时代光芒的精神特质,呼唤人们学习时传祥的精神;含蓄地指出在“动荡不定的精神家园”里,虽然有入迷失了,但心存美好的人们却仍然渴望与向往时传祥精神。解放前(挨打挨骂吃不饱)——解放后(掏粪热)——动荡的年月(文化大革命,挨打挨骂吃不饱)——现在(人们摇头,漠然)二、阅读“20世纪50年代”至“于是就有了‘掏粪热’”选段,回答问题。1、梳理选段的行文思路,填空。总写掏粪工的艰辛→_典型事例表现时传祥精神_→得到刘少奇赞赏2、“时传祥卷起袖子,用手把砖一块块捞出来,用水冲干净,再把墙头垒好,把厕所清扫干净”一句中的加点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动作描写;通过对时传祥为耿大爷从厕所中捞砖、洗砖、垒墙、清厕这一系列动作的描写,表现了他不嫌脏臭、服务人民的高尚品质。3、概述选段记叙的时传祥的两个典型事例。为耿大爷垒厕、清厕;带领工友自我加压,提高工效。4、刘少奇主席对时传祥的赞语中“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出现了两个“人民的勤务员”,你理解它的含义吗?“勤务员”是指负责事务、后勤等工作的人员,这里“人民的勤务员”就是指为人民服务的人。刘主席把自己与时传祥都称作“人民的勤务员”,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