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曹刿论战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左传》。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疏通文意,整体感知;理解并背诵第一段。【学习重难点】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疏通文意,整体感知;理解并背诵第一段。【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2.相关背景《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ǐ)弗敢专也(fú)小惠未遍(biàn)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4.词语的特殊含义(1)词类活用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2)一词多义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逐之(所以)以:何以战(凭借)可以一战(凭借)必以信(按照)必以分人(把)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将鼓之(助词,无实义)(3)古今异义词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或放弃一方的利益)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5.重点句子翻译(1)十年春,齐师伐我。明确: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明确: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明确: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明确: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明确:两条。(1)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读完本文,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明确:本文通过齐鲁长勺之战的记叙,重点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二)分析课文第1自然段1.曹刿的身份怎样?明确:从“其乡人曰”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4.“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