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教与学的目标:教与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2.教师简介: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提问:前面我们学过了列强的哪两次侵华战争?(起止时间、发动国、结果、影响),我们这节课来学习列强的另一次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名称由来,让生读第一段)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1.阅读教材p16页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2.阅读教材p16-17页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时间、相关人物、重大影响?黄海大战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辽东半岛战役的结果(结合P17图片了解旅顺屠杀);威海卫战役的结果(记住威海卫是___________的基地)3.《马关条约》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马关条约》内容按照①割地②赔款③设厂④增埠四个方面去标划记忆。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一、黄海大战:【引导】1.根据放映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然后让课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进行演讲,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的经过、黄海大战的结果、特别突出邓世昌的事迹。2.老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归纳和总结。要求学生注意看有关的地图和图片材料。3.老师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内容。4.讲清威海卫溃败的情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利用P16下面地图叙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利用中间图片叙述黄海大战。2、结合课前图片及挽联回答“公”指谁?学习他什么精神?二、《马关条约》:【引导】1.讲明《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代表。(要求学生记忆)书写双方代表,并提问与李鸿章有关的学过的内容。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四点画在书上,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3.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教师不必讲解。4.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通过比较与《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对中国的影响加深对学生的印象。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5.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三、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引导】从割地范围、赔款数额、通商口岸、侵华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入手总结。四、《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与今天我国的招商引资,允许外国投资设厂不同,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引导】从目的上看,前者是外国通过投资办厂掠夺中国的资源,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后者是我国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民族经济;从方式上看,前者清政府是被迫的,后者我国是主动的;从影响上看,前者破坏了中国的主权,造成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后者发展了民族经济,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五、《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引导】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