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处于不断运动中、微粒之间存在空隙。2、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能用微粒性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3、学会用比较法研究事物间的异同。重点认识微粒的性质;2、知道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难点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事物之间的异同点。教学方法教师主要通过展示实物图片、演示实验等方法介绍本节内容,学生通过观看、比较、学生实验认识本节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教学设计即目标达成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我们都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又知道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通过投影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实物图片,从微观角度讲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学生通过观看实物图片和听讲,形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思想讲授新课微粒的性质1、微粒极细小、用肉眼看不到复习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各成分是什么?知道空气是真实存在的,却看不见、摸不着。学生通过回忆,回答问题,并讨论构成空气中各成分的微粒的一些性质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构成物质的微粒实际细小,肉眼看不到的性质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讨论、自己设计方案、选择仪器并亲自动手完成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养成一种实验验证的习惯。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通过演示观察与思考中的【实验1】和【实验2】(P63),并例举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如闻到花香、酒香、湿衣服晾干、物质溶解等,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大家交流反馈得出微粒的另一性质,微粒在不断运动。让学生再举一些常见事例。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提问:微粒运动的速度受什么因素影响?学生回想生活事例—冲糖水,把等量的糖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的现象,得到微粒的运动速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通过例举生活事例与化学知识的关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3、微粒间存在空隙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1】和【实验2】(P63),在学生动手之前教师先讲解一些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学生查书,讨论后合作完成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微粒间是存在空隙的。后由学生举一些用这一性质可解释的生活现象,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学、交流合作及动手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问:不同状态的同种物质之间空隙大小关系如何?学生讨论、归纳出一般情况下:气态〉液态〉固态老师总结,并讲明一个特例:水是固态〉液态,让学生是说明原因。是学生养成分析归纳的能力小结一般情况下:物质的溶解、物质的挥发、升华等是描述微粒不断运动;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气体压缩等是描述微粒间存在空隙。课堂练习经教师的讲解,学生更系统的掌握关于微粒的知识,并能用该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展示一些实物图片资料,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那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让学生明白不同物质有不同的微粒构成。例如:二氧化碳、氧气、氮气、水等由分子构成;铁、铜、碳、氦气、氩气等由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学生观看图片和查书P64,通过看书掌握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种类。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活动我们掌握微粒的性质并能利用该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生活现象;知道不同物质由不同微粒构成。学生一起回忆学生已能初步掌握微粒的性质及微粒的分类。附练习(1)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由原子构成。2、会判断那些物质由分子构成、那些物质有原子构成。3、知道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拆分成原子,原子重新构成新分子的过程。重点1、知道原子与分子的联系和区别2、从微观角度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判断物质有何种微粒构成。掌握化学变化的实质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运用多媒体展示实物图片和老师讲授,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主要通过听讲、自学交流讨论掌握知识。教学设计即目标达成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