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谈语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内容,能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2、欣赏本文平实易懂的语言。3、学习作者大雅似俗的写作风格。4、学习本文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3、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语言的丰富多彩性。2、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教学重难点】1、体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几到位的论证。2、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导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听故事找毛病: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祝你健康快乐,永垂不朽!”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不当找出来。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二、走进作者: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1924年赴上海求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王力先生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逾半个多世纪,他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出版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主要著作有《中國現代語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等。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语言学家中是极其突出的。王力先生在法国留学期间,翻译出版二十余种法国小说、剧本;抗战期间,写了大量的散文,被誉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三、预习检测:1、出示相关生字,学生认读。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重点谈论的话题是什么?2、对如何使用书面语言,作者有什么看法?3、为了能以理服人,作者在文中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五、合作探究:1、找出文章列举的语言使用不当的例子。2、学生分成甲、乙两大组,分别讨论两级例句各自出现了什么毛病,尽可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来回答。3、甲组同学研读第2至第5段,乙组同学研读第6段至第12段,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王力先生针对书面语的使用提出了怎样的观点?4、用凝练的语言概括这两句话的内容。六、精读品析:寻找文章的关键句,结合这些关键句说说文章各段的大意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分析下面句子: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七、拓展延伸:修改自己的习作或与同学交换修改。板书设计:全文结构:总—分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谈语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言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