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课时计划】2课时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精彩导入激发兴趣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四大发明名扬世界,可近代中国科技为什么落后了?从五四时期起很多有识之士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直到现在中国学生的创造和实践能力不足,仍是不争的事实。原因何在?让我们来看看丁肇中教授的分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彷徨(pánghuáng)授予(shòu)荣幸(róngxìng)淹没(yānmò)遵照(zūn)不知所措(cuò)(2)词义修身:指陶冶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彷徨: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2.作者名片丁肇中,1936年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φ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3.背景资料作为一名长期在国外生活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和中国学生在自然科学中的弱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对后来晚辈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希望我们这代人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揭示论题句、观点名、关键句,讨论编写阅读提纲。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列举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2.整理思路。【交流点拨】提出问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为什么提出这个话题,“中国传统教育并不真正重视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怎样“格物”→提出希望,明确观点。合作探究深悟文本步骤三课文精读深层探究1.格物致知的具体含义。课文当中是怎样解释“格物致知”的?【交流点拨】“从探查物体而得到知识。”《大学》里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就是推究,“格物”顾名思义,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致”,求得。“致知”,求得知识。“致知在格物”,就是知识的求得在于对事物的推究,那么反之,通过对事物的推究才能求得知识。学法指导论证方法及作用分析技巧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语言表述为:①举例论证:举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②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③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④比喻论证: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一种论证方法,答题时要找全。2.《大学》里告诉我们“致知在格物”,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