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小石潭记第一段:【晚修自研课导学】3-4人小组长,组织学生,利用晚自习独立、安静完成。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完成下列题目。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文学家。字子厚,因其出生于河东,故又称。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和、、、、、、等七人并称“唐宋八大家”。2.用原文填空。(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岩。(2)青树翠蔓,,参差披拂。(3)日光下澈,。(4)写溪流曲折的句子是:,。(5)抒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二、默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一字多义:1.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2)不可久居()2.清:(1)水尤清冽()(2)以其境过清()3.差:(1)参差披拂()(2)其岸势犬牙差互()4.以:(1)以其境过清()(2)卷石底以出()(3)全石以为底()5.为:(1)全石以为底()(2)为岩……()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斗折蛇行3.其岸势犬牙差互4.凄神寒骨第二段:【白天长课导学】一、学习目标与要求: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2.背诵课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的感情二、定向导学、合作交流、教师精讲定向导学、合作交流、教师精讲1、检查晚自习自研情况。小组长负责检查,老师抽查。2、(合作交流)请三人小组长组织讨论下面两个问题,并把讨论的结果在讲学稿上进行记录。(1)小石潭潭水的特点是什么?文章运用什么方法来突出它的这一特点的?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2)作者观鱼时心境是怎么样?离开小石潭时心境又是怎么样?作者当时的心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提示:找出原句,再好好体会心境变化的原因)观鱼的心境:离开小石潭时的心境:作者当时的心境变化的原因:3、教师精讲(1)掌握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2)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的感情。教学后记:课题:第21课《小石潭记》(2)授课时间班级姓名当堂训练10’(独立完成)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篁竹(huánɡ)清冽(liè)B.为坻(chí)为嵁(kān)C.参差(cēncī)佁然(yǐ)D.俶尔(shū)翕忽(xī)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3.用原文填空:(1)《小石潭记作者》中作者“心乐之”的原因是:,,。(2)《小石潭记作者》中描写潭中鱼采用了动静相合的手法,其中动态描写的句子是:,;静态描写的句子是:,。(3)《小石潭记作者》中描写潭中气氛冷寂的句子是:,,,。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D.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5.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1)闻水声,如鸣佩环。()(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2)伐竹取道伐:(3)佁然不动佁然:(4)其岸势犬牙差互差互: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心乐之(之:指代篁竹)B、不可知其源(其:指代小溪)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D、乃记之而去(乃:于是,就)8.解释下列带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B斗折蛇行(像蛇一样)C不可久居(居住)D影布石上(映)【学生自主反思】(写出今日一得和今日不足)今日一得今日不足1.Dchù2.略3.略4.B(大约有一百来条)5.6.(1)向西(2)砍伐(3)愣住的样子(4)参差不齐7.A8.C9.①整块的石头作为潭底②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10.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1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