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南京大屠杀【导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品析语言,掌握倒叙及环境描写的作用。3.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及“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课时计划】2课时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精彩导入激发兴趣1970年12月7日上午,作为一个曾经屠杀了600万犹太人的国家代表,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波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双膝跪倒,向犹太民族认罪。勃兰特的这一跪并没有令德国失去尊严,失去荣誉,相反却得到了波兰人民的谅解和全世界的尊敬。同是“二战”发动国的日本,也曾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仅在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后,就对我中国人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遇难者达30多万人。他们又是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呢?日本右翼势力不但不向中国人民认罪,反而企图抹杀南京大屠杀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发生在1982年、1986年及2001年的审定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事件,还声称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制造的20世纪最大的谎言,都充分说明了他们不顾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感情,歪曲和篡改历史的丑恶嘴脸。今天,我们就来翻开这段历史,看看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寻觅(mì)步履(lǚ)蹒跚(pánshān)悚(sǒng)然蹂躏(róulìn)徘徊(páihuái)褴褛(lánlǚ)燕子矶(jī)尸骸(hái)撰写(zhuàn)狰狞(zhēngníng)绑缚(fù)汩(gǔ)汩俘虏(lǔ)蛊惑(gǔ)大肆宣传(sì)凶神恶煞(shà)惨绝人寰(huán)熙熙攘攘(xī)(2)词义毛骨悚然: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人碰到阴森或凄惨的景象时的恐惧感觉。毛:毛发;骨:脊梁骨;悚然:害怕的样子。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令人发指:叫人愤怒得头发都竖起来了。令:使。发指:头发直竖起来,形容愤怒到极点的样子。逝者如斯:流逝的时光像这流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褴褛:(衣衫)破烂。凶神恶煞:原来指凶恶的神,现常用来指凶恶的人。鼓噪:喧嚷。蛊惑:毒害,迷惑。惨绝人寰:人世上再没有那样凄惨的了,形容惨痛达到极点。人寰:人世。汩汩:文中指血水流动的样子。尸骸:尸骨。狰狞:(面目)凶恶。学法指导分析记叙顺序的技巧记叙顺序一般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便于把叙述内容表述得条理清楚,自然顺畅。倒叙:把事件结局或某一种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的方法。强调了事件结果或高潮,容易造成悬念,形成波澜,引人入胜。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衬托中心人物,深化文章主题。2.背景资料“淞沪会战”结束后,日军于1937年12月攻陷中国南京,进行了六个星期的疯狂屠杀。三十多万中国人被残害,这无疑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恐怖暴行。对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这一滔天罪行,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全世界所有热爱和平的人民不会忘记。本文写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在这之前,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年、1986年两次审定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中国人民决不容许任何形式的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