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6三角形梯形中位线目标检测A组(必做)(1)、若梯形上底长5,下底长7,则中位线长。(2)、若梯形上底长8,中位线长9,则下底长。(3)、若梯形中位线长26,上、下底长度之比为1∶3,,则上底长,下底长。(4)、若梯形中位线长14,高5,梯形面积为2。由(4)得:S梯形=(两底之和)×高=×高(5)、若等腰梯形的腰长等于中位线的长,周长为48,则中位线长为.(6)、梯形的高是4,面积是322,上底长为4,则梯形的中位线长为,下底长为.B组(选做)1、已知直角梯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边长为8的等边三角形,则此梯形的中位线长为.2、梯形的上底长为6,下底长为10,则由中位线所分得的两个梯形的面积之比为.3、如图,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BD,且AC=5,BD=12,求该梯形的中位线长学习目标探索并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学习重难点会利用梯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在经历探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学习过程环节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学与检测1.学生结合三角形的中位线完成P103的操作讨论:图中MN与BE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为什么?DBCA结论:2.图中EF是梯形ABCD的中位线,MN与梯形的两底边AD。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为什么?3自学检测1.连接梯形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2.梯形中位线平行于,并且等于。3.梯形的两底分别为4、6,则中位线常是。4.梯形的一底长6,中位线长10,则另一底长是。互动交流与探究一、梯形中位线概念1.教师请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梯形硬纸片,连接两腰中点。2.教师指出这条线段也是一条具有特殊地位的线段,请学生类比三角形中位线定义,给它下定义。定义:学生比较三角形中位线与梯形中位线的联系和区别联系:区别:二、梯形中位线性质活动一观察——操作——猜想1.请学生观察测量下图中各梯形中位线,从数量与位置两方面探索与梯形的两底之间的关系。FEFEFEABDDBADBACCC2.教师借助多媒体变化梯形上底、下底的长度,借助多媒体的测量功能,动态的分多次测量这三条线段的长度。3.将数量关系推广到一般,得出猜想:(1);(2)4.教师提问:怎样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呢?教师进一步提问:你能否将手中的梯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拼成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将梯形的中位线转化为三角FEABDCFEABDC形中位线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