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记承天寺夜游【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3.体悟作者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学习重难点】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又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诗词书画等领域均有很高的造诣。在词的创作上,他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南宋的辛弃疾合称“苏辛”。“一门父子三词客”,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代表作品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80),苏轼罹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他没有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积极寻求解脱。本文正体现了他这种旷达胸怀。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文言词语积累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资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1)古今异义词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没有事情要做的人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②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今义:住户、人家③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④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⑤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2)一词多义与:①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3)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三、合作探究(一)读通文意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二)文本探究1.用默读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试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明确:①寻伴夜游;②庭院月色;③月下感叹。2.想想苏轼为何夜游。明确:①自己被贬,心情郁闷不平,想出去走走。②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一同赏月。3.作者为何寻张怀民?明确:“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作者去寻张怀民是不假思索的,表明他与怀民的感情很好。“怀民亦未寝”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人有相同的处境,相同的志趣。4.文章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哪句?有人对这个句子作了这样的一个评价: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大家仔细地读这个写景的句子,看看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词里。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先写“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5.作者仅仅用18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主要得益于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明确:比喻;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从“盖竹柏影也”能体会到作者恍然大悟的心情,原来先前所看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一种幻觉。文章先虚写,再实写虚实相生,正侧结合,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6.文中“闲人”究竟是什么意思?明确: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闲情逸致的人。作者以闲人自居,也以闲人自傲,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