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能力。2.概括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特征,记住位于地势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3.初步树立自然环境中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与教师启发教学。教学重点我国地形地势对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运用各种地理图象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内蒙古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形区的资料,并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找到这些地形区的位置,并根据地形区的颜色对照图中高度表判断海拔高度。教师小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帮助我们直观的判断地表的高低起伏。教授新课一、西高东低的地势(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我国东部地区大多是深浅不同的绿色及浅黄色,代表平原及丘陵地形,西部黄色的颜色加深,代表山地、高原及盆地等地形,根据颜色的分布概括我国地表高低起伏的总体趋势是:学生答:西高东低。(2)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学生尝试绘出我国地势示意图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教师对可能出现的两种示意图进行说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可能是由西向东逐渐降低,也可能是由西向东阶梯状降低,究竟哪一种更符合实际呢?(3)学生阅读我国沿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为假设提出证据。学生得出结论: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4)课堂活动:阅读第18页图2.1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明确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由哪些山脉构成的,三级阶梯的海拔高度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5)设疑:地势的第三级阶梯是不是延伸到大陆海岸线就截然而止了呢?(读信息传递)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海底地形中与陆地相邻、由陆地向海洋自然延伸而形成的地形是大陆架,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用浅蓝色表示,对照高度表看,其水深一般不足200米,总体来看,我国近海大陆架非常宽广,并且我国近海中还散布着众多岛屿,因此,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实际是一直向海洋延伸,形成近海的大陆架。教师:地表形态是自然环境的基础,我国的地表形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有什么影响?在了解了我国的地势特征之后,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一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6)教师出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学生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合作研究)①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和河流流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②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课堂小实验)③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利弊分析)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向内地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降水。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我国许多大河流向自西向东,地势决定了我国许多大河的流向。地势对水能资源蕴藏的影响——在地势阶梯的分界处往往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有利影响:滚滚东流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向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不利影响: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交通的障碍。二、多种多样的地形教学过程: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势,知道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大家翻开课本21页,看图2.3“中国的地形分布”图。大家看一下在地形图上,除了我们上节课熟悉的山脉以外,还有哪些地理名称呢?生:(略)教师:对,高原盆地丘陵平原山地,这些分布在地表的各种形态,就称之为地形那么地形的五种基本形态也就是高原、盆地、丘陵、平原、山地。师:讲解关于山脉走向的概念,完成第21页的信息传递。讲解山脉的走向。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如下。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巨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师:大家在看图2.3中国的地形分布图,看一下,我国主要有哪些平原呢?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师:对,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