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满井游记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2.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字词典等工具书,正确顺畅地朗读课文,解释词义,翻译课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3.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法指导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正确翻译句子。通过朗读,疏通字句,梳理层次,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自主学习1.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2.《满井游记》选自《》,作者袁宏道,字中郎,号,公安(今湖北公安人),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弟均有文名,并称“公安三袁”。因袁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派”,称他们的诗文为“体”。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廿二日()(2)红装而蹇者()(3)曝沙之鸟()(4)呷浪之鳞()(5)不以游堕事()(6)脱笼之鹄()4.与“娟然如拭”中的“然”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B.呷浪之鳞,悠然自得C.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D.然徒步则汗出浃背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未百步辄返________(2)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________(3)娟然如拭________(4)然徒步则汗出浃背(5)土膏微润________(6)而此地适与余近6.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2)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7.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1)《满井游记》中作者用“”绘出初春水光。(2)《满井游记》中作者用“”画出春山之态。(3)《满井游记》中写出游感受的句子是:。(4)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8.关于本文内容,以下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满井游记》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选自《袁中郎全集》,作者袁宏道。B.开头先点出时地节令。燕地旧俗以阴历二月十二为花朝节。这一天人们要到野外去玩赏春光。可是,这一年过了花朝节,余寒仍然很厉害,可见北方天气寒冷,春天来迟了。C.作者在文中写春游,但先写不能游,反映了作者“不拘格套”和“发人所不能发”的文学主张。D.文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自由的向往,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对暮春的欣赏和赞美。合作探究第一课时探究活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2.请概括作者游满井这个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第二课时探究一:再读课文,思考探究1.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具有什么特点?2.如此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4.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探究二:精读课文,赏析体会1.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2.作者说“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城居者未之知也”,此句有何作用?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3.本文是一篇写景的小品文,说说在写景状物上有哪些特点?我的收获1.本文以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景色。表达作者、的心情和的愿望。2.这是一篇描写春天美景的散文,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春的诗句。3.绘画春景。情景要求:假设你此次与袁宏道结伴同行,一同来到满井,你将看到些什么?你又会写下些什么呢?请你以绘画形式把画下来。24.满井游记自主学习2.袁中郎全集石公明袁宗道袁中道公安公安3.(1)niàn(2)jiǎn(3)pù(4)xiā(5)huī(6)hú4.D(解析:A、B、C三项与题干中的“然”都是“……的样子”;而D项意为“然而、但是”。)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