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下册八年级第十课第一课时,作为全书的结束课,旨在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这一课着重解决正义这一话题“知”的问题,即“什么是正义”,“为什么要维护正义”,按课标要求,这一课内容的学习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增强社会责任感。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正义的基本内涵(2)认识到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行为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2.过程与方法目标(1)具有分辨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认知能力。(2)能够结合实例分析正义的制度与规则对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感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内心的社会责任感,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三、重难点分析(1)重点:对正义的理解,明辩正义与非正义行为,理解社会发展需要正义的道理。(2)难点:激发学生对正义的追求,努力做一个正义之人。四、教法与学法1、教法:情景教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等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归纳、讨论等等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媒体播放,导入新课展示图片的同时配无间道音乐: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区突入其来的地震,使大地一片废墟,许多生命在地震中陨落,失去亲人的幸存者处于极度的悲痛之中。可是,地震无情,人间有情!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与灾区人民心手相联,同甘共苦!十几万人民子弟兵为抢救灾区人民日夜奋战!全国善良的人们热切的向灾区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血脉相连的中华儿女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昭示: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因为尊重生命是正义的要求,而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我们每一个善良人的共同心声!这一课,我们来共同学习《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标题板书)(二)教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1)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让我们记忆深刻的人,为什么?(2)同学们,在你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做过或者遇到过哪些你认为是有益的事?(3)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学生思考暂时不作回答)(三)反面视频材料引起学生共鸣以《今日报道》一段视频材料来震撼学生心灵:一名襁褓中的男婴被遗弃路口,引来不少群众围观,但却没有一个人张开怀抱将尚有一息生气的婴儿揽入怀中给点温暖。当110巡警和120急救车赶来时,在冰冷水泥地板上躺了近3个小时的婴儿已气绝声亡.学生活动:你说我说:看完这段视频,大家谈谈感受大猜想:如果有一天,非正义横行,正义不存在……师生共同总结: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四)巩固内容,加深体会,图片展示: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正义之士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讲述任长霞、宋鱼水、徐洪刚的事迹。(五)多媒体投放“2007年十大法治人物”王子英的故事和跨越国界的正义力量日本尾山宏律师的事迹。1.找同学有感情的朗读2.学生体会总结,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六)承上启下环节:1.评选我班的“正义之星”。2.学生讨论,我虽然不是法官,但我可以为正义做些什么呢?教师归纳总结:正义可以体现在同学们刚才总结的思想、行为方面,还有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看课本109页,回答课本问题学习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归纳:公正的对待,必须有正义的制度来保证。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其规则和程序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快速思维环节】用一句话概括正义、正义制度的作用。每个人都能从制度规则的正常运行中受益,也都受正义制度规则的约束。【拓展延伸】多劳多得与缴纳个人所得税矛盾吗?为什么?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成果:不矛盾,这样可以适当调节贫富差距!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教师:我们在第一个环节感受到如果没有正义,善良就会被践踏,邪恶就会肆虐,这个社会就会陷入黑暗和混乱之中。所以,社会发展需要正义(板书)[情景活动]请你来分析:教材110页材料1.老金的工友为什么要帮助他?这种帮助起了什么作用?(处于正义感和对弱者的同情,使老金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工友的友情,但只能暂时缓解困难,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2.究竟是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