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单元絮语:本单元五篇课文,有议论性的文章,有记叙性的文章,还有五首诗词,内容广泛体裁多样。这些文章对加强品德修养,提高文化品位,增强热爱我国灿烂文化的意识,都有很大帮助。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整体感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战国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所作。“亚圣”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例子,论述忧患可激励人奋发向上,正反结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论,激发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二、字词积累1、生字舜(shùn)畎亩(quǎn)胶鬲(gé)傅说(yuè)法家拂士(bi)2、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2)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3)入则无发家拂士(拂通“弼”,辅弼。)3、一词多义亡举故4、古今异义词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今义:士兵。)三、篇章透视1、层次结构: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2、中心思想:本文通过摆事实和正反两方面分析,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写作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四、句段赏析第三段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五、难点突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亡:逃跑。)入则无发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亡:灭亡。)死即举大名耳(举:做,干。)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举:被举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因此。)扶苏以数谏故(故:缘故。)文章开头的六个论据起到了什么作用?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①他们出道之前都曾遭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吃过不少苦头;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③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④给我们写作议论文提供了范例——概述。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主学习检测·课堂随练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默写。(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空乏其身()(3)行拂乱其所为()(4)曾益其所不能()二、阅读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①人恒过,然后能改()②困于心,衡于虑()2、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入则无法家拂士3、翻译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译:。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文中的作用是。5、本文的论点是。6、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请你再举出两个这样的事例,古今人物均可,每个事例限一句话表述。①②能力拓展延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04年,烟台)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