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第一段:【晚修自研课导学】3-4人小组长,组织学生,利用晚自习独立、安静完成。一、1、写出三句含有“月”字的古诗词名句。2.苏轼,字,号东坡居士,与父亲、弟弟合称“”,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著有《东坡文集》。二、默读课文,在课本上划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三、快速浏览课文,阅读知识链接,完成下面的问题。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2.有关本文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1、给加点字注音。遂()寝()藻荇()()竹柏()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相与步于中庭()水中藻荇交横()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第二段:【白天长课导学】一、学习目标与要求:1.诵读课文,掌握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二、定向导学、合作交流、教师精讲定向导学、合作交流、教师精讲1、检查晚自习自研情况。小组长负责检查,老师抽查。2、(合作交流)请三人小组长组织讨论下面两个问题,并把讨论的结果在讲学稿上进行记录。(1)积累难以理解的文句在组内讨论,并尝试翻译下列句子。(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3、教师精讲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后记:课题: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1)授课时间班级姓名当堂训练10’(独立完成)1、解释加点的词语(1)月色入户()(2)遂至承天寺()(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相与步与中庭()2.写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下面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欣然起行(高兴地)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5.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7.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8.翻译句子(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学生自主反思】(写出今日一得和今日不足)今日一得今日不足2记叙.描写抒情3.A4.A5.B6.D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