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8课国防建设[课标内容](1)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2)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建国初期国际国内的形势,探究加强军队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介绍“二战”后国际尖端武器装备发展的概况及我国受到的核威胁,了解中国发展核武器的迫切性,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3)通过学习第二炮兵部队发展的有关史实,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论证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各种文字及音像资料,使学生了解人民海军、空军建立时的国际国内背景以及人民军队向多军种多兵种合成化发展的史实。(2)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二战”后国际核武器的发展及我国受到的核威胁,认识到我国发展核武器是出于自卫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3)分析预备役部队和民兵特点、作用,认识到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在不断得到增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建立的背景及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人民军队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有力保障,培养学生热爱人民军队的思想感情,增强国防意识。(2)通过学习科技强军及尖端武器发展的史实,培养学生为祖国的经济的经济发展、维护和平而刻苦学习的信念。(3)通过了解我国国防事业发展过程及其重大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重点和难点]重点: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难点:我国发展尖端武器的原因。[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课前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解放战争期间,由于我军缺乏海、空武装,国民党陆军残部在海、空军掩护下大量从海上逃跑、撤到台湾,并占领没海岛屿的资料。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导入新课一、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的建立1、建立的背景2、人民海军、人民空军的建立3、人民海军、人民空军的发展二、科技强军1、发展尖端武器的决策2、尖端武器研制的成就3、第二炮兵部队的建立的发展4、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三、民兵和预备役1、《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2、民兵和预备役的地位、作用[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第19课独立自主走向国际舞台[课标内容](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2)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背景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将历史问题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2)通过讨论学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会得到越来越多国家赞同”的问题,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问题实质的能力。(3)通过对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为什么要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制定史实及建国初的重大外交活动的学习,感知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正确英明,认识新中国独立自主走向世界舞台的重大意义,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并得出结论的方法,形成自主探究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时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及时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及原则这一历史过程,认识新中国的自主外交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有着载然的不同,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通过学习和平共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提出的意义,认识国际社会不同的国家这间要建立或维护真正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必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准则,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3)通过学习新中国建国之初的重大外交建树及对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增强学生为人类和平、进步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重点和难点]重点: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二是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赞同?[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教学过程]课前引导: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以怎样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的?取得了哪些辉煌的外交成就?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