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教案内容第一部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经过一年的学习,2005级初一学生升到了初二。总的来看,这届学生良莠不齐,虽然思维活跃,但往往不注重阅读书本知识,提取与归纳信息的能力很差。由于小学语文的基础不扎实,导致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有欠缺,对于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进入初二后,有些同学可能在纪律方面有所松懈,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方面需要下大力气。初二历史讲述的是中国近代现代史的内容,相对中国古代史来说,有些内容比较枯燥,学生不一定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教师需要考虑如何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中考改革突出了语、数、英三科的地位,历史学科实际上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中考历史实行开卷考后,使一些学生产生错觉,以为可以临时抱佛脚,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及时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从参加今年中考改卷的情况来看,学生缺乏扎实的基础,甚至连知识点在课本的哪里都不清楚,影响了他们的答题,最终影响到学生的成绩。教学思路:通过学习,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培养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善于从不同途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二、过程与方法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教学流程】【辨认“戊戌戍”三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2页导入框的内容。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少英雄,谭嗣同在临刑前就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你们知道清政府为什么要处死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吗?这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戊戌变法”有关。你们知道戊戌变法的领导人是谁吗?答:康有为、梁启超。康有为、梁启超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是通过“公车上书”。(板书)一、公车上书⒈背景⒉经过⒊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相关的内容,将板书补充完整。【公车:汉朝时期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来便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板书)一、公车上书⒈背景:《马关条约》签订⒉经过: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⒊影响:轰动全国,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答:《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大大超过了以前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知识分子有忧国忧民的传统。问:为什么康有为、梁启超在反对签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答:因为只有变法图强,才能挽救民族危亡。虽然由于朝中顽固派大臣的扣压,光绪帝未能看到这份上书。但这份上书却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社会上广为流传,造成很大影响。问:假如你是当时联名上书的举人中的一员,在“公车上书”之后会做些什么?答:继续上书;把变法的主张带回家乡广为传播……“公车上书”之后,变法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因此将“公车上书”作为维新变法的开端。“公车上书”后,康有为、梁启超继续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他们创办了《万国公报》(后来改名《中外纪闻》),并建立了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维新派的变法主张,终于被当时的皇帝——光绪所接受,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始了戊戌变法。问:光绪帝为什么会支持变法?答:当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光绪帝不愿做“亡国之君”,要变法图强。(板书)二、百日维新⒈内容⒉意义保国会的活动,是维新变法的前奏曲。1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