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县路口镇麻林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新版)湘教版知识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德育目标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讲述新课:[一]讲述“聚落的形态”,按以下步骤: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启发]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教师小结]教师展示城市与乡村差别表格:房屋道路教育条件信息流通快慢物质娱乐生活城市密集、高密、交通方便好快丰富多样乡村分散、矮稀疏、不方便差慢较贫乏1.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小结]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2.教师展示:课本P52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讨论城市发展过程。简要分析城市发展条件。[教师提问]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那么,结合人口的分布情况,分析讨论: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启发]世界人口密集区域分布在哪些区域?为什么?那些地区的地形如何?气候如何呢?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讨论。[小结]:聚落的形成受水、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影响。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易形成聚落。[承转]由于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房屋)风格不同。为什么呢?[讨论]把学生分成3组,展示课前搜集的“东南亚的高脚屋”、“北非的平顶屋”、“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的冰屋”的图片,讨论不同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小结]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后,展示下表,要求学生归纳各组的意见。民居建筑风格当地气候特点东南亚的高脚屋(下部空、防浸、)(高温多雨)北非的平顶屋(墙厚,少窗、防日晒、保温)(干旱、气温日夜变化大)因纽特人的冰屋(低矮、无窗、保温好)(严寒)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承转]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4.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