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2、通过教师引导,学会阅读和使用气温分布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3、通过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努力探寻自然奥秘的态度和精神。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和气温分布图。教学难点理解气温变化规律和气温分布规律。教学方法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大屏幕、电脑课件、投影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不同时间气温的变化规律,即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气温的分布规律。(二)新课教学板书: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三、气温的分布小黑板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读图回答问题:⑴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⑵运用等高线是表示地面的高低。⑶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⑷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数值小,海拔低。⑸等高线稠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⑹等高线是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海拔低,表示的是洼地。如果中心海拔高,表示的是山顶。教师设问:地球表面高低不同,我们能用等高线图表示出来。那么,世界各地的冷热也不同,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来表示出气温的水平分布呢?大屏幕出示图3、15,思考:⑴这张图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图比较相似?(等高线地形图)⑵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同?(相同)⑶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是多少?(4℃)⑷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于四周气温,表示的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于四周气温,表示的是高温中心。⑸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变化之间是什么关系?等温线稠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学生活动)让学生仿照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引导学生看图,分析、讨论、抢答。(教师)过渡:学习了等温线图,我们一起来看看世界气温是如何分布的?大屏幕出示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教师引导)⑴这是一张什么图?⑵这张图与以往我们见过的图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⑴这是《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⑵从图例、等温线等方面描述。(教师引导)请学生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描绘0℃、10℃、20℃等温线,在图中发现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会有很多发现。(教师)那么,同一纬度地带,陆地和海洋气温有没有差别?设问:夏天中午和晚上站在河岸和水中的感觉?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学生抢答)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回答:中午河岸气温高,河水气温低;晚上,河岸气温低,河水气温高。(教师引导)同学们都有这种感觉,推理:在同一纬度(同一地点)的陆地(河岸)和海洋(河水)在夏季(中午)和冬季(晚上)气温的变化规律。归纳总结:由此可以推断“陆地”和“海洋”之间也存在这种差异。得出结论:受海陆的影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也不一样。板书:2、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教师承转)同学们对气温的规律总结得很好,下面我们继续探究,请看大屏幕。出示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完成活动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作答:⑴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各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⑵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10℃的主要纬度范围?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低于-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以内。过渡:刚才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气温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影响。那么,气温是否受地形影响。板书:3、同一地点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大屏幕出示图3、16气温的垂直变化,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53页。活动2:山底海拔720米,气温是28.8℃,计算出山顶海拔1520米处,气温应是约24℃。请生演算,看谁算得快而准,并让先举手的同学讲一讲计算结果和思路。(三)课堂小结从水平分布和垂直变化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