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序号18日期执笔八年语文组审核③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课型学习目标1、能准确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人物语气和故事特定情境。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教师教法课上交流助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默读课文,探究问题:1、结合标题“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全文大致可以分为几部分?全文共4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其他项目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教师教法课前预习导学学生学法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谏。第一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2、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琐事是什么?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3、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邹忌修八尺有余(这里指身高)(2)、形貌昳丽(光彩美丽)(3)、朝服衣冠(穿、戴)(4)、孰视之(通“熟”仔细)(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实在)(6)、王之蔽甚矣(受蒙蔽)(7)、能谤讥于市朝(指责,讽刺。)(8)、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合)(9)、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10)、时时而间进(偶尔)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A.邹忌修八尺有余/乃重修岳阳楼B.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C.皆以美于徐公/吾旦日始出时去人近D.我孰与徐公美/旦视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稿班组号学生姓名:4、文中邹忌、齐王分别是怎样的形象?邹忌:善思、善谏一代忠臣。齐王:善听、善做的明君。善听。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能推己及人,忠君爱国。齐威王: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鼓励天下评说自己的是非。这种开阔的胸襟在天子唯我独尊的朝代实属难能可贵5、学了本文后,从不同角度出发,你有怎样的体会呢?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胸襟和气度。作为中学生我们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建议,有海纳百川的胸怀。阅读选文“于是入朝见威王……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完成下面的题目。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A.今齐地方千里(地域,表处所)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实在)C.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侍从)D.时时而间进(偶尔)6、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①齐国是一个大国,齐王位高权重。②齐王身边的人偏爱或者害怕齐王。③举国上下的人都对齐王有所求。7、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间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直接说明了邹忌讽齐王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