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汉字年级八学科语文执笔审核课题专题汉字课型新授章节2∕2备课时间学习目标1、通过例子体会汉语的特点2、扩展阅读进一步体会汉语的特点重点难点扩展阅读进一步体会汉语的特点教学过程(一)检查导入:检查作业并导入新课。(二)完成练习4。1、让学生先做2、教师提问检查(三)阅读下列材料,记下你的感受。汉语到了要保卫的时候□詹伯慧(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中文学习要设“级”吗?关于母语与外语应用中比例失衡的问题。近期由于强调学好外语,便于与世界接轨,出现了一股在各级学校里、乃至于在广大的社会范围内学习外语成风、其狂热程度不断升温的现象。在最近举行的一次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会议上,有学者大声疾呼,要注意外语热的背后孕育着宠爱外语而冷落母语的意识。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确值得重视。我们的学校从幼儿园开始就对外语的学习要求步步提升,直到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不断提高到所谓八级的标准。可是,有谁来关注我们的学生,直到大学生、研究生,其中文水平究竟达到什么程度、什么“级”呢?对于中文的要求和对于外语的要求相比之下,确实有点令人担忧!“字母词”不必一概视为乱来对于近期出现一些在汉语中夹杂外语,或出现较多所谓“字母词”的问题。我认为这是语言发展迅速而记录语言的汉字可能一时跟不上所带来的问题,大可不必惊惶失措。应该多做调查研究,区别不同情况作不同的对待。随着文化的开放性日益显著,外来文化的引进和中华文化的输出都是正常的现象。前提是有必要规范,但不必匆忙下结论。用字母拼合成词不能一概视为乱来,那些已经习以为常的,仍可照用无误。当年鲁迅用阿Q这个词,就没有什么人反对,今天像CT、X光、B超之类,以至在日常生活、乃至官方文件中经常遇到的WTO、MTV、MRT、DNA、CEPA之类,也未必会引来多少非议。关键是要防止字母词使用中的随意性,要防止过滥的现象。这方面最好能有一些起引导作用的规则、条例出台。语言的使用总是既要注意规范,又要尊重约定俗成的习惯。党政机关的公文、中小学教科书和影响很大的大众传媒,要尽可能少用尚未约定俗成的字母词,更不能跟风滥用,要在引导使用规范语词方面起垂范的作用。网络语言并不都是垃圾对于近期出现在网络上的一些看似反常乃至稀奇古怪的表达方式,引来诸多非议。这是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而产生的,是语言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我们也应该冷静对待、客观分析,切忌一棍子打死。有不少网络上常用的词语,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新词新语,这是汉语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体现,语言规范工作就应该时刻跟进、及时肯定,以显示语言规范动态发展的精神。至于那些被认为是乱拼乱凑、不伦不类的语言,多出现在网民们的“聊天室”里,例如把妹妹叫“美眉”、把男孩叫“青蛙”、把初上网者叫“菜鸟”,把水平较高的网民叫“大虾”……等等,还有一些把汉字、字母、数字杂揉在一起使用的表达方式,如以TMD表示骂人的粗话“他妈的”、以DD表示“弟弟”,以GG表示“哥哥”,以7456表示“气死我了”,如此等等,这些跟规范化语言的表达方式格格不入的“新语新词”,引来了诸多的议论,有人斥之为“对传统汉语的破坏”、“文化垃圾”;也有人持积极扶持的态度,认为这是语言发展中出现的“新鲜事物”,赞扬它们“生动风趣”、“有人情味”。到底应该怎样看待?个人认为:出现在“聊天室”里的这类带有调侃性的语言,实在颇有一点近似“黑话”的性质,只因常在“聊天室”里用这类局外人不好懂的语言来传情达意的网友并非黑社会的人物,我们也就不好把这类聊天室里的语言叫作黑话罢了。只要这一类词语不走出“聊天室”,我们又何须以社会通用语言的规范要求来衡量它们呢!应该好好研究,有所取舍,该接纳的接纳,该清除的清除,不能一股脑儿都视为垃圾,都视为规范汉语所不容的。对待当前语言应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应该有所分析,有所区别。在语言规范化中,不要动辄扣以“语言污染”的帽子,要防止乱挥“警棍”的行为。语言文字工作者不要老是当语言警察、语言法官。要少当语言的警察,多当语言的导游,把人们带进绚丽多彩的语言海洋中,让人们尽情享受语言世界的乐趣。(责编:吴小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