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版第20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一、知识目标: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二.学习重点难点:1.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三.课前热身(1)给下面加点的字读准字音昳()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朝()于齐间()进(2)解释词语孰视之孰(3)朝服衣冠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闻寡人之耳者(闻(4)古今异义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明天古义今义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地方古义今义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义今义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古义今义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古义今义(5)指出下列句子特点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王之蔽甚矣(6)一词多义修乃重修岳阳楼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邹忌修八尺有余朝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于是入朝见威王朝服衣冠早晨孰我与城北徐公孰美孰视之,自以为不如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帝感其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讽谏为线索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8)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9)邹忌和徐公比美的时候作者实际了一个很有趣的小情节,这个小情节是什么?(10)三个人回答身份地位的不同,语气上有什么样得差别?(11)邹忌有没有直接说“威王您受蒙蔽已经很深了”?那邹忌是怎么向威王进谏的呢?(12)谏艺术是如此之高明,所以大家看齐威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意见呢?(13)威王又怎么去做得呢?起到了什么效果呢?(14)人物形象分析(15)文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资料补充:《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四、反馈困惑:学习目标: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3.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知识梳理一、基础练习:1、填空: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历史著作《》。"讽谏"的意思是____.②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__________.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_____。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1)谓其妻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3)皆以美于徐公()必以情()(4)时时而间进()中间力拉崩倒之声()3、指出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类型及意思。(1)朝服衣冠()(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4、判断下面各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并翻译句子。(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古今义。(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古义:_______今义:_____(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______今义:______(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______今义:_______6、请列举两个出自《战国策》的成语: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2、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①能谤讥于市朝()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③期年之后,……()④王曰:"善。"乃下令()3、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下列要求填空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______.②纳谏后的三大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下列句子: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三、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