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阿炳在1950【导学目标】1.识记、理解并积累生字词;了解阿炳的人生经历;学习本文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人物命运的写法。2.解说词中将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3.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阿炳,就没有阿炳的艺术,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课时计划】2课时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破折号的使用精彩导入激发兴趣播放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导入新课,你知道这首曲子的原创作者吗?他是丧失视力的阿炳,在这首曲子里表达了他人生经历中的酸甜苦辣,请认真品味。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无锡(xī)勒令(lè)聆听(líng)衣钵(bō)糯米(nuò)巅峰(diān)推荐(jiàn)便携式(xié)(2)词义潇洒:(神情、举止)洒脱,大方。步履:行走。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和风细雨:比喻方式温和,不粗暴。糯米:黏性的米谷。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高山仰止:原意是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景仰他。文中形容人们听到好的音乐作品后,欣喜之余景仰之情油然而生。千古绝唱:千百年来音乐造诣最高的作品。2.背景资料本文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记忆》中的一个专题“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专题片主要介绍了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也就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1950年。这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正是这次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并使《二泉映月》得以名垂中外音乐史册。这次录音也被传为佳话。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全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交流点拨】写1950年是阿炳人生中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的《二泉映月》被发现,唱片出版轰动全国、全世界。课文重点记叙了《二泉映月》的诞生经过。学法指导概括事件三要素串联法1.概括格式:谁(何时何地)+(什么情况下)干什么+结果怎样2.语言要凝练。不需要面面俱到,时间和地点如果没有特别的含义可以忽略,关键是“人+事”。3.要点要全面。人物要抓住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交代清楚,然后再用通顺的语言组织在一起。4.字数符合要求。有的题干中限制了字数的要特别注意不要超过范围。2.文章题为“阿炳在1950”,点明了人物、时间,可见时间对人物相当重要,在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交流点拨】1950年是阿炳生命的最后一年,也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无锡为阿炳录音,这次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并使《二泉映月》名垂中外音乐史册。合作探究深悟文本步骤三分层精读深层探究1.讲析(第1~23自然段)。(1)默读这部分,思考这部分内容。(2)提问:这部分写了哪些内容?【交流点拨】①《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②阿炳因自编自演《金圆券害煞老百姓》被勒令不准在公开场合卖艺。③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艺术生涯。④阿炳的性格特点。(3)提问:在写法上,本段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回答)【交流点拨】①用倒叙的方法引出《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②用插叙的方法介绍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2.讲析(第24~49自然段)。(1)默读课文,思考这部分写的是什么?(2)提问:这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交流点拨】写录音的经过和录音三个月后阿炳去世。(3)提问:录音经过重点写了什么?【交流点拨】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