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目的基础知识懂得党中央和中心红军被迫进行策略转移的起因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地图了解历史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楚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分析比较探究原因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获得长征胜利,不同的引导决议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意识领导学生学习红军克服艰巨困苦、一往无前的革命好汉主义爱国爱党爱军情感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老是百折不挠,并总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校订失误.我们应当酷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爱护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教学难点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想前面多少节课学过的线索,探讨答复问题:1、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2、这些起义的目的有不完整到达?(没能直接占领大城市,还受到重大挫折.但是,起义的部队转向敌人气力较为软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依据地,造成了燎原之火之势.)承前启后,教师讲解:后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福建接壤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动身,远征二万五千多里达到陕北.这就是驰名中外的长征.(布置学生群体朗诵"导入框.长征"一诗,带着问题进入情境,阅读60mm6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志,按小组交换个人见解,要求人人过关.)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长征的开端和遵义会议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破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但是,后来党内又毛病地排挤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2、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可按下列提醒,分层启示:A.遵义会议在哪一年召开?(1935年)如何记住这一年?(从1921年党的出生到1935年,经过了14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14年.)B.比较这前14年与后14年党的历史,有什么重要变化?(前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呈现了重大的失误,禁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等重大的挫折.后14年,在以毛泽东为中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C.由此可见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悠关的转折点.)长征的胜利1、指点学生完成63页"练一练"(先生在黑板上根据长征路线画示用意,凸起瑞金、遵义、吴起镇三个地点,组织学生对比着课本标注出来.)A.红军经由哪些省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B.请对号入座地说出黑板上这三点的地名.(瑞金、遵义、吴起镇)2、"活动与探究1.想一想",(提醒同桌学生要相互配合,一个找课文,一个找图例,独特完成义务,然后在教师主持下进行"接龙"游戏:A.湘江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硬仗,损失惨重.B.乌江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C.赤水河红军暗渡陈仓,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方案.D.金沙江红军度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圈.E.大渡河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3、"动脑筋":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切断外,还碰到哪些艰苦和问题?(恶劣的天然环境,如长年积雪的雪山,无边无际的草原;还缺乏食粮给养等.)安排运动,坚固新课1、根据65mm67页活动课三《模仿向导mm重走长征路》选题、选材,组内合作完成一篇导游词,通过网站《史海撷珠》的留言板上传,老师从中选出优秀的文章予以发表.2、提醒学生预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