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目标】1.准确而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古诗词。2.了解诗词的作者,整体把握诗词的内容和中心。3.欣赏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难点)【课时计划】2课时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第一课时学习《十五从军征》《诉衷情》精彩导入激发兴趣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情,而且记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绪和心理记忆。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真心与感动。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冢累累(zhǒng)狗窦(dòu)雉(zhì)舂谷(chōng)作羹(gēng)贻(yí)戍梁州(shù)(2)词义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冢,坟墓。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狗窦:让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贻:送,赠送。戍:以兵守边。2.作者名片《乐府诗集》,宋朝人郭茂倩将两汉至唐代乐府诗汇编而成,共分为十二类。“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诗体。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一生著作丰富,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两卷。3.背景资料《十五从军征》:东汉末年,长期战乱,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残酷的奴役,使许许多多的风华少年,一直服役到老。大片田园荒芜,百姓多半家破人亡。这首诗所反映的便是这一悲惨的景象。《诉衷情》:陆游出生第二年,北宋便为金人所灭。陆游青壮年时期一心向往中原,收复失地。四十八岁那年他曾经到西北前线南郑(今陕西汉中),在川陕宣抚使王炎公署里参与军事活动。但当时的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一味主和苟安,所以他的理想和愿望只能变成满腔忧愤,时常在诗词中表露出来。这首词便是晚年退居山阴以后抒写上述情怀的名篇。学法指导体会诗歌情意的技巧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这里的“背景”,一是诗词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现实,二是诗人的人生经历。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阅读古代诗词,如果能抓住这些“诗眼”,也就能很容易体会出诗人的情感。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感情。诗人常把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4.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诗人常运用古籍中的趣闻轶事、寓言或有出处的诗句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答题格式:这首词通过描写……的形象或景物,写出了……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合作探究深悟文本步骤二内容精读深悟文本一、学习《十五从军征》(一)整体感知1.引导学生回顾划分古代诗歌朗读停顿的一般技巧。【交流点拨】从形式上看,四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二节奏;五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三节奏或二、二、一节奏;六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二、二节奏;七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二、三节奏或二、二、二、一的节奏。须提醒学生注意的是诗歌停顿划分,可以按意义单位分,也可按音节分,有规律可循,但并无定数,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2.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揣摩停顿,小组商讨难读诗句的停顿。【交流点拨】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