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长城的悠久历史;了解长城的构造;了解长城的军事价值;了解有关长城的文学作品;了解长城的现状;关心长城的未来。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探究中华民族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学法】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2、歌曲欣赏,激发情感。3、对比阅读,引起思辨。4、重读《国歌》,升华情感。【课时】4课时课时安排:1、阅读“文章选读”,讨论文后的“讨论•研究”题。(1课时)2、6—8人组成学习小组,选择感兴趣的角度,确定学习主题,制定学习计划;按学习计划,分工、合作、探究学习,搜集有用的资料;分析资料,提取信息,推荐发言人。(1课时、课后)3、小组总结,话说长城;对比阅读,引起思辨,初步探究长城精神。(1课时、课后)4、探究长城的现代价值,培养忧患意识,升华爱国情感。(1课时)第一课时【合作·探究·展示】导入:一个不了解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人是可耻的!一个不懂得反思自己民族历史的民族是可悲的!话说长城1、历史组:建造万里长城的功绩究竟归谁?资料卡片:长城的修建绵延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人们提到万里长城的时候,往往会把它同秦始皇联系起来。秦始皇修万里长城,已成了人所熟知的事,但是远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长城就早已开始修筑了。根据历史记载,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泰、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一万里。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的长度加起来,大约有十万里以上。2、建筑组:长城由哪几大部分组成?各部分作用是什么?结合资料,发挥想象,简述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建造长城的。资料卡片:城墙——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建筑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经绝壁,宛如一条巨龙,飞腾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墙台、敌台——在长城城墙上,隔不多远有一个突出墙外的台子,叫做墙台和敌台。有了突出的墙台若遇故人登城就可从侧面射击,使登城者受到城上和左右两方的射击。烽火台——也称作烽燧、烽堠、烽台、烟墩、墩台、狼烟台、亭、燧等等。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送军情的建筑。如遇有敌情,白天燃烟,夜间放火。城、堡、堠——这里所说的城,是指与长城关联的防御性城,非为州、郡、县城。在河北省围场县境内秦汉长城遗址旁边,发现了与长城紧密相联的小城,城的面积不大,城与城之间相距数十里不等。城内有官兵驻守,有的也有居民。“堠”也即是候,又称作“斥候”,是一种用来守望的建筑。堡,往往有城墙围绕,也称作城堡。堡也有住居民的有些堡内也有烽火台,把驻防与通讯结合起来。关、塞、隘、口——长城的关、塞、隘、口非常之多,是长城防守的重点,也是平时出入长城的要道。3、军事组:在战争中长城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在现代社会,长城还有军事价值吗?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分析。资料卡片:一、防御扰掠,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这是长城的主要任务。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主要是诸侯国家的互相防御。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主要的是防御匈奴奴隶主的扰掠。以后的许多朝代也大都是中原地区的统治者为防御游牧民族统治者的扰掠而修筑的。在这一功能上,长城确是起过不小的作用。许多王朝的前一阶段,政权得以巩固,生产得以发展,与长城的保卫作用是分不开的。二、开发屯田、保护屯天和保护边远地区生产的发展。秦始皇时期在修筑长城的同时,即在长城沿线设十二郡,并且移民前往开发,进行农牧业生产。郡治所辖范围,不仅在长城内而且也有远出长城以外的地区。这种屯田和移民开发荒辟通远地区的措施,以后一直延续了下来。屯田和发展生产,都需要比较安定的生活。长城、烽燧便是保护屯田和开发这些地区最好的屏障,使飘忽无定的匈奴等游骑不得进行扰掠。三、保护通讯和商旅往还。秦始皇时在北部地区都有宽大的直道和驰道,与首都咸阳相联系,沿着长城十二郡也有大道相同,传递文书,商旅往还络绎不绝。长城和烽燧正是保证这些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