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学习重点】1.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知识链接】“铭”文的特点:课文是一篇“铭”文,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修辞手法上多用比喻,对偶,排比,文句精美,句式整齐,讲究押韵,是典型的骈文。本文除末尾句外,其余各句都押韵(文中押韵的字是: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韵美。托物言志写法: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即借物言志,借物抒怀。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借“陋室”扬“德馨”,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一.自主学习(一)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4、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有仙则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无丝竹之乱耳()有鸿儒()可以调素琴()案牍之劳形()()5、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何陋之有?6、这篇课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音韵美。文中押韵的字是:韵脚是:7、翻译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5)孔子曰:“何陋之有?”二.合作探究(一)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及托物言志的写法8、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这是一种的写法。9、用课文原句填空:(1)全文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2)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这些是实写。虚写的句子是:。(3)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二)解析课文10、本文写“陋室”为什么开篇要写“山”和“水”?最后为什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引用“孔子云”有何作用?1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请概括。这些是写“陋室”的“陋”吗这是一种的写法。12、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联系全文可看出作者借“”赞扬“”(各填一个词语),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三、拓展提升13、仿照课文开头两句的句式写几个句子。四、我的收获与疑问:22短文两篇爱莲说【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2.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一、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2、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3、读一读:①诵读课文,给下列字词注音。蕃()淤泥()濯()清涟()妖()蔓()枝()益()亭亭()净植()亵玩()焉()②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蕃()濯()谓()隐逸()君子()噫()鲜()宜乎()者也()二、合作探究(一)设置问题情景一:1.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2.作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