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送东阳马生序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写一写,用心掌握下边词语的音、形。嗜(shì)学加冠(guān)叱咄(chìduō)俟(sì)其欣悦烨(yè)然负箧(qiè)曳屣(xǐ)足肤皲(jǔn)裂以衾(qīn)拥覆容臭(xiù)(二)序的常识古代文体“序”分两种,一为书序,二为赠序。书序出现比较早,是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等。(三)了解作者’宋濂(1310—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送东阳马生序》等。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课堂活动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作者宋濂,字,号,初文学家。他的著作以和为代表。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听录音或范读一遍,注意字音和节奏。(2)自由朗读两至三遍(要求:模仿录音或范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默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并把不懂的词句圈画出来,小组交流解决。2.字词句过关(要求不看书,自己完成)(1)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并不一样,解释并注意用心积累下来。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④益慕圣贤之道()⑤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⑥俟其欣悦()⑦媵人持汤沃灌()⑧右备容臭()(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尝趋百里外。/未尝稍降辞色。B.烨然若神人。/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C.若余之手录。/无奔走之劳矣。D.以衾拥覆。/以中有足乐者。(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译文:②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译文:③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译文:④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文:(4)根据以上所学,把全文意思疏通一遍,若还有不懂的字词请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3.齐读课文4.课堂上背诵(背诵指导:本文比较长,但是一篇记叙文,可依据事情发展顺序把握其内容层次,然后逐层背诵;先边读边想,读熟后就边想边背。)(三)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第二课时(一)基础练习默写填空。(1)录毕,。,余因得遍观群书。(2)余则,,,。(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然后思考下边各题。(1)作者是从、、、这四个方面去叙写自己年轻时艰难的求学经历的。(2)作者怎样克服无书的困难?(用文中的话回答)(3)文中写自己艰苦的求学经历,目的是什么?2.句段品读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思考完成下边思考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1)文中是从、、、这四个方面写“从师”之“勤且艰”的。(2)对于艰苦的生活条件,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用文中的话回答)(3)你认为作者所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中“足乐者”指的是什么?(4)作者写自己求学艰苦的生活条件时,还写到“同舍生”的豪华生活,这是什么写法?有何作用?(请先找出相关内容读读,然后再思考回答)3.探究质疑(1)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请说说你的看法。(2)我们应如何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三)应用迁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日:“解名(考取科举人的名字。解读阳)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乡人托以子偕往。()(2)乡人子失意。()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乡人托以子偕往。/以手拂之,其印自落。B.乡人子失意。/子曰:“学而时习之。”C.其邻人之父亦云。/权遣使云欲共取蜀。D.解名尽处是孙山。/是以谓之“文”也。3.将“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