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第一课时)教案年级:____班级:______授课教师:_______主备人授课时间第1课时审核人课型课题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预习课)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2.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本故事,引导学生评价张骞找出张骞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学习他的优秀品质。2.通过每一目设置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往的历史。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学习方法分析归纳法、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学习流程“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习导引明确目标】1、知道张骞通西域的史实。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或手写。学生根据目标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________以西,_____以东,巴尔克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今______。2、公元前138年,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他打算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被匈奴扣留后逃脱3、,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4、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出使西域。班超用智慧和谋略,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的控制,被东汉政府任命为。他在西域经营近30年,进一步加强了的联系。二、丝绸之路1、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____运出,经_______、____,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____,形成了著名的_______。2、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____________等传入中原。【合作探究】1、西汉初年,西域有30多个国家,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对于匈奴,汉初统治者与其“和亲”,但汉武帝时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进行大规模军事反击。①为配合军事行动汉武帝还派使者通西域,他派谁出使西域?汉武帝为什么要派他出使西域?②、假如你是张骞,你设想一下出使西域会遇到哪些困难和危险呢?③从张骞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优秀品质呢?2、为什么说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多媒体展示预习题或课前发放预习学案。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问题,自主学习,完成学案,并在书上重点打记号,同时对于不能完成的问题做好标记。【拓展提升】选择题1、唐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地方在汉朝时称()A、大秦B、西域C、安息D、新疆2、公元前138年,瀚海深处响起一阵阵悠扬的驼铃声,看!张骞率着一只队伍骑着骏马和驼队开始了他的使命,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A、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B、寻找丝绸之路C、了解西域地理民族风情D、交好西域各国3、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事件是()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B.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C.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D.丝绸之路开通4、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描述正确的是()A、长安——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欧洲B、洛阳——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欧洲C、长安——新疆——河西走廊——中亚——西亚——欧洲D、洛阳——新疆——河西走廊——中亚——西亚——欧洲5、古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古罗马执政官凯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那么古罗马人穿着中国的丝绸最早可能是在()A、秦朝时B、西汉时C、唐朝时D、宋朝时材料分析题材料一: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宣帝改曰都护。……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建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