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第一课时序号60日期执笔八年语文组审核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课题《诗词五首》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诵读古诗,领悟其意。2、品味诗歌的语言,结合意境,理解全诗的内容及思想含义。教师教法课上交流助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一、学习《归园田居》:1、释题: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归”是“回归”“回到”之意。“田园居”,是陶渊明在柴桑的旧宅。2、教师范读,学生练读,疏通诗意。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其他项目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教师教法课前预习导学学生学法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3、讨论:《归园田居》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愿归田躬耕,不与世俗合流的志向,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反抗是好不妥协的。这两句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也点明了诗人心底所想,表达了诗人坚定的志趣,全诗的感情也在此达到了高潮。二、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释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是作者把望见洞庭湖的景象写成一首诗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题目表明写作的内容和目的。2、教师范读,学生练读,疏通诗意。3、讨论:“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中的“羡鱼”比喻什么?“羡鱼”语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在这里比喻作者想做官却没有途径。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一、走近作者: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王维(约701-761),字摩诘,世称王右丞。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达到了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高度艺术境界。二、背景资料:1、关于孟浩然: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前后,诗人赴长安应试,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五月至二十四年十一月张九龄出任宰相,诗人希望得到他的引荐,出仕做官,就写了这首诗寄给她(这一期间,诗人未到过长安)。诗题也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等。2、关于王维: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4),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稿班组号学生姓名:三、学习《终南别业》:1、释题:《终南别业》通过描写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生动刻画了隐者形象,表现出诗人隐居终南山闲适怡乐、随遇而安的情趣。2、教师范读,学生练读,疏通诗意。3、讨论:“胜事空自知”中的“空”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理想境界?“空”字写出了一种心灵感受,万物自生自灭,不受外界的干扰,这正是作者追求的内心空寂清净的理想境界。作者借游览山景的逍遥与安适来传达内心的那种闲适与恬淡,同时创造了寂静、空灵、自如的诗意。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D.整首诗将真实的隐居生活融入梦境之中,创造出来了一个将梦幻和真实、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的神话世界,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二、(鄂州中考)阅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回答下列问题。4、“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想做官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是_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作简...